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要】在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老师面对很多学生的情绪问题,能做到和学生进行一致性的沟通,同频共振,能有效疏导学生的情绪,解决学生个人的或者同学之间的问题。
【关键词】一致性沟通;同频共振;疏导情绪
高年级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的过程中,会发现逐渐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又相对下降;他们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却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此,常会有孩子处于一种矛盾的不平衡的焦虑之中。因此,师生要在同一个频道上,才能有效沟通,达到“同频共振”。
一、“一致性沟通”的基本要求
所谓“一致性沟通”通俗地讲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期待,也关注到对方的观点、期待、渴望和感受,同时还兼顾当下的情景。
这种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工作之中,首先是教师能关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能觉察所发生的事情,老师中肯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如果老师急于马上处理事情,平息学生的情绪,关注的就是结果;而学生处于的状态是之前事情的情景中,被情绪牵制,此刻的师生是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的,学生根本听不进老师的所谓道理,还会产生更焦虑的情绪。师生没有“同频共振”,难以产生共鸣,还会冲突不断。
二、如何做到“同频共振”,进行一致性沟通
(一)倾听,倾听,再倾听
倾听是积极、认真、细心地接受并分析加工言语信息的过程。当孩子发生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学生拉到身边,或者让他坐下来,和学生保持半米左右的距离,目光柔和地对他说:“你可以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当孩子愿意说的时候,老师只需要点点头,还可以说:“嗯嗯,原来这样啊。”也可以说:“哦哦,是这样呀。”当学生停顿的时候,老师可以说:“还有吗?你仔细想想还有要补充的吗?”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其实是让学生把事情重播一遍,也是情绪疏放的渠道,有助于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有助于老师之后解决问题。
(二)引导孩子,把事情说出来
为什么强调把事情说出来呢?因为当孩子发生了引发负面情绪的事情的时候,注意力都放在不好的感受上,往往忽略事情的本身。当孩子能说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回想刚才发生的事情,慢慢地把注意力放在事情的本身上。如果事情涉及他人,老师就要问清楚对方做了什么,当对方这样做的时候,他本人是怎样做的,要让孩子把细节说清楚。因为有些细节,往往就是引发矛盾,或者情绪爆发的关键。老师没有目睹事情的发生,让孩子把事情说清楚是非常关键的。让每个人都把事情的细节说清楚,这样彼此都会知道到底发生什么,是什么引发彼此的矛盾、不好的感受。
(三)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心里的感受,并确认当下的感受
所有的情绪表现,都是内在感受的外显。老师如果能做到倾听,不评判,并能给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说清楚,这个时候,孩子是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孩子的真实感受能被看到,会变得平静,一致性的沟通就更容易进行,就能同频共振了。学生觉得老师可以信任,也可以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愿意承担事情的后果。
(四)不要被以往经验牵制,适时表达个人的感受
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几十个不一样的孩子,处理很多繁杂的案头工作不是最难的,难在要应对不少学生个人的、学生之间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与学生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难的是学生这些内在情绪,不少又与家庭有关联,学生把一部分家里的问题带到学校里,在学校遇到一些特定事情的时候,就被投射出来,情绪就被无名地激发了。班主任如果不能与学生进行一致性的沟通,就可能被学生这些莫名的情绪事件搞得焦头烂额,在没有处理好学生问题之前,自己已经觉得力不从心,为这样的事情耗费再多的心力,也不能有效地安抚学生、解决问题,更不能稳定自己的情绪了。
和学生进行“一致性的沟通”不是只关注学生,也要顾及老师本人。班主任不是圣人,面对这些事情,也有各种的情绪,特别是有些孩子会重重复复地发生类似的事件,这种情况下,老师也会萌生烦躁、抱怨等情绪。老师没有和学生进行一致性的沟通,向学生表达:“你真的很烦呀!你怎么总是这样!”……估计学生听了会生气,觉得老师不能理解自己,老师不能倾听自己的想法,师生的关系就被破坏。
因此,老师不能被以往的经验牵制,破坏了和学生的关系,不能使学生信任,是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的。
三、师生进行一致性沟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