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智 字数:4459 点击:

【摘要】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创造了条件。在“双减”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将相对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生动,而且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即是以“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的尝试——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为例,所作的探究。

【关键词】“双减”;信息技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融合策略

初中物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基础。面对抽象、复杂且认知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教师只有充分融入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微课等信息技术,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在物理实验中自主探究、验证猜想搭建平台,学生才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在实验中拓展视野,创新思维,推动综合能力提升。“双减”背景下,要真正将科学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相融,教师唯有不断创设环境,丰富课堂,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物理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刚接触物理学科,难免觉得知识抽象复杂。如若教师一味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客观学习能力和兴趣所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直接导致其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减弱。但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将原先枯燥的静态的物理课堂变得富有情境感和画面感,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物理实验中,能随心所欲又有理有据地探索物理学知识,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在学习《9.1认识浮力》内容时,教师可以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为切入点,创设出生动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生活情境、场景中发现浮力现象,观察浮力现象,了解浮力作用。

教学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投影,将事先做好的“人漂浮在死海上”“氢气球浮在空中”“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轮船在水中自由航行”等画面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再将“铁块在水中下沉”“石子沉在杯子底部”等画面投影在大屏幕上。当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和调动后,教师借机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放在水中或水面能浮起来,而有的放在水中或水面会沉下去呢?如果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物理实验揭示其原理吧!

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弹簧测力计称重小石块”实验演示。为创设出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一边用多媒体提前精心制作好的多媒体动态视频对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进行解说,一边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后期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也就有了动力之源。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加丰富的物理教学内容,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物理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且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其在知识的分布上,也存在着相互的关联性。如浮力内容不仅仅讲的有浮力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可能涉及到平衡、阻力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重点地把握当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所教内容契合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精髓,还要增加丰富的物理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知识容量,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助推其思维走向光宽更深的领域。

如在学习《9.1认识浮力》内容时,教师可在利用多媒体播放浮力相关的画面,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后,以浮力为主题增加与之相关的液体密度、密度与质量、阻力大小等知识,并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视频展示出来。由此,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与知识进行有机的内在联系,从而促使其思维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主题内,而是沿着课堂所学这条主线,有的放矢地延伸至其他知识,实现思维的扩展与升华。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互动型的课堂,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双减”政策实施后,原先学生大量被用于检测和练习的时间急剧减少,,向课堂要效率的本质就更为凸显。因而,教师着力构建新型的互动型课堂,以在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论理解中,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要构建新型的互动型课堂,教师可以多媒体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积极互动。

如在探究浮力大小的有关因素时,教师可用演绎法让学生针对自身的思维关注点去实验,并在实验中大胆探究、提出猜想,验证结论。如教师直接将空的矿泉水瓶放入纯净的水中,让学生观察浮力的变化,并以动态视频过程演绎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直观而全面地看到其变化。接着,教师再将学生分为五人一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浮力大小变化;之后,再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盐,让学生观察视频里展示的将空瓶放入加盐的水中后瓶子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在瓶中加水,且在水中加盐的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由悬念的设置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去思考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物理原理。如此,也能极大程度地增加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频率,从而既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