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永国 字数:4125 点击:

【摘要】我国新颁发的教育政策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已属于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应确保小学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当前时代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关键内容,如何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学校与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小学生劳动能力的有效路径,以此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的深入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关爱有加,甚至是溺爱,这一情况导致了家长对小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使得小学生在校期间频频出现不爱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所以,劳动教育的开展是解决这一情况的主要途径。

一、小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的价值

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意义是为了帮助小学生自小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态度,学会珍惜他人成果,养成良好的劳动能力与习惯。在劳动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对小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加深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要以此为基础,逐渐引导小学生形成劳动观念,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地养成与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授课教师在进行劳动实践活动设计时,应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而后进行实践内容与具体方案的制定,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劳动能力。而小学生也会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幸福、愉悦感,授课教师通过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进行培养,将劳动教育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效进行结合,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二、小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增强劳动观念教育

勤劳朴实,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授课教师应对学生开展强力的劳动观念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确保小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能力。劳动教育的素材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许多,比如每天的值日以及定期开展的大扫除,授课教师将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使小学生逐渐意识到劳动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后授课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以及主题班会进行劳动教育的宣传,使得小学生明确劳动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并掌握劳动技巧,促使小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例如,授课教师在安排小学生进行值日劳动时,教授小学生劳动技能之余,应引导小学生自主进行分工合作。分工合作能够使得劳动效果提升,并且能够引导小学生明确集体的力量永远高于个人的力量,逐渐养成小学生的劳动合作观念。由此可知,劳动观念的培养与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间接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综合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小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创设劳动教学氛围

许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因其年龄小的特性在家中被家长保护得十分完全,这一情况导致了许多小学生十分抵触劳动,对于他人的劳动成果也不够珍惜。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只存在于形式上,并未真正地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意义。所以,授课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劳动教学氛围,利用一些趣味性元素的融入确保学生在有良好劳动体验感的同时,感受到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

例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节日进行劳动教学氛围的创设,植树节当天带领小学生给学校里的树木、花草浇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去往校外进行植树;端午节带领学生包粽子,在学生包粽子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与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各种节日习俗。授课教师利用节日氛围进行劳动氛围的创设,不仅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还在劳动过程中拓展了小学生的知识层次,逐渐树立了独立自主的个人品格。

(三)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授课教师应从多方面来进行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并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应是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共同承担的教育内容。因此,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在校园内部建立实践场地,促使学生再劳动实践中成长。

例如,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耕文化馆进行参观,并对相关农耕知识进行学习,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促使小学生体验到犁地、播种的快乐。学校内部也可以建立农耕实践场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小学生进行种植比赛,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精神。在小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对农耕知识掌握得更加娴熟,并积极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在有所收获时更是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不仅养成了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格,自身的劳动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