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毅 字数:2489 点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在科学实验课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关键内容。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科学态度,能够使用科学知识看待问题,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且崇尚科学精神,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实验认知能力较差

在小学中开设科学实验课程是有必要的,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虽然对于实验课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科学实验没有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只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看教师的操作,课程体验感较差,因此也不具备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若没有对科学仪器进行有效的监管,学生的不当行为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难度和安全防范问题。

1.2小学科学实验基础设施落后

在一些小学中,校方并没有过于重视科学实验课程,并且没有及时更新科学实验设施,导致实验仪器和材料严重不足,给实验课程设置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阻碍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科学实验设备是基础教学条件,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无法有效开展实验教学,这不仅不符合现阶段的小学课程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限制了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2.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方案

2.1积极引导,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科学实验思维的培养,通过书本理论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美妙与神奇,对实验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具备认真、务实的实验精神,不断进行实验探索,并将生活常识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学科素养。

例如:在小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将班级进行实验分组,并分别发放实验器材。首先,教师进行实验示范,在烧杯中点燃一根蜡烛,在蜡烛周围添加一定量的食用醋,并在食用醋中逐渐加入小苏打粉末,可以观察到烧杯中的蜡烛逐渐熄灭,这是科学实验课程中的典型案例,不但具备有趣的科学原理,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演示完成后,各小组需要分工合作进行模仿实验,并探讨实验原理,进而得出结论。通过这种实践与探讨的方式,学生逐渐具备严谨的实验态度。在教师将实验原理公布后,学生能够了解到两种物质的反应具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排尽了烧杯中的氧气,使蜡烛无法继续燃烧。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的科学知识,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兴趣。

2.2运用情境式的科学实验教学方法

科学实验来源于生活。在小学阶段的实验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并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善于运用生活化的情境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与实验现象,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并具有善于发现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意识与思维,逐渐具备优秀的科学素养,为今后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

例如,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在实验前判断该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如,教师将学生准备的食盐溶解在水中,发现食盐不见了,可以分析出食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教师将另一位同学准备的沙土溶于水,发现水变浑浊了,但依然能够看到一些土粒难溶于水,说明沙土的水溶性较差。教师通过不同物质的水溶性对比,可以进行物质溶解能力的排序,并将其中的原理向学生讲明。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法,使一部分学生当作水分子,一部分学生扮演各种物质,通过不同物质与水分子的结合能力进行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从而丰富科学知识,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

2.3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改善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多参与科学实验,而不是全部实验都由教师完成,学生只能通过观看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在具体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并从中感悟科学的神奇之处,不断积累科学实践的经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师还应该积极设计学生可以参与的实验项目,并在其中融入不同方面的科学知识,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