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伟莉 字数:2655 点击:

【摘要】小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首先需要掌握的技巧就是阅读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懵懂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阶段,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本文即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引言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在语文课堂中阅读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其阅读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小学阶段,阅读多数是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的,少数时候在课中进行。课前阅读能使学生提前简单了解课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以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阅读通常在讲解完课文后进行,它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课中阅读,通常是为了加强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进行的,其作用就是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

2、阅读能力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以及提升学习能力,小学生长期处于阅读的环境中,可以为自己树立有价值的学习观,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处于健康学习环境中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指对某一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认为它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能推动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开阔眼界。对学习感兴趣的孩子,表现的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已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阅读之前,家长可以采用以疑激趣的办法来激发孩子们自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阅读思维一直保持活跃的状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会如何独立进行思考。还能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逻辑结构,提升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先抛出一个问题:在说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军民所蕴含的哪些精神?在问题情境下,学生将会带着思考和好奇阅读文章。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情境中的问题。经过阅读之后学生会了解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历史上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课文阐述了日本侵略者的蓄意挑衅和我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家国精神,在问题情境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了解到文章的主旨内容,还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果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生在习惯的推动下完成阅读,同时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深刻地体会。单纯的通过课本中的内容来对学生培养阅读能力以及习惯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学生介绍符合自身特点的书籍,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要能保证学生每天都可以完成一章的阅读,这样长时间的阅读,学生自然就可以养成阅读习惯。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每天的阅读,同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在阅读中遇到不同的问题或是有意义的故事,学生之间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学生们会在互帮互助的环境中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例如,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漆黑、寒冷的环境,用视频来展现小女孩的孤独、痛苦和无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女孩所处的情景,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时候再对文章进行阅读,学生就会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对文章主题产生自己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情感和主题。所以,将学生置身在文章情景中可以使他们在阅读中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同时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

4、增加课外阅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