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媛媛 字数:2720 点击:

【摘要】小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他们从小形成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德育文化背景下,重视对小学生在校园中的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这是创建美丽校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利于增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本文围绕当前小学校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现状展开了研究,探讨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德育文化;小学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对策

引言:最近几年,随着环境问题、生态发展建设等一系列热词的出现,垃圾分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国家出台的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法规得到执行以后,它更是完全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一代,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从而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进行转变,这是垃圾分类进校园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未来一代国民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一定要对目前小学校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清晰地认识,并积极地激励各个小学参加到校园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从而培养出一个良好的校园垃圾分类习惯。

一、以趣味教学渗透观念培养

小学生群体一般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探究欲望,好奇心是他们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在面对接触较少,能引发其关注、与其兴趣爱好相匹配的事物时,小学生更容易被吸引,并产生想要弄清楚的强烈欲望。因此,要改变单调乏味的讲授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发展特征为依据,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参加到对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来,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垃圾分类的实质是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问题,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正确理念和责任感进行培养。在对其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要将其与垃圾分类密切地联系起来,通过环保理念和责任感来激励学生进行垃圾分类,从而为后续的习惯养成以及德育思想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可以将垃圾分类教育活动设计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可以从小学生身边的日常物品中,进行一些可以变废为宝的手工DIY,让学生在自己的创作的时候,把这些不需要的物品通过创新改造之后重新利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地收集并使用那些可以变废为宝的“垃圾”,进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具体的垃圾分类课程中,还可以设置一些实际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去感受一天的工作场景(比如对贴有各种垃圾图片的道具进行分类),让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环保意义和教育意义,进而加强他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以趣味教学激励学生行为养成

伴随着小学生的长大,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越来越熟悉,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行为表现特征也越来越多,他们所形成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会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难以彻底消除。因此,在学校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培养时,要提高对学生的行为指导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以学生正在学习的相应类型的垃圾分类知识为基础,设计出动画、音乐、视频等趣味性元素相结合的教学短片,用一种充满童趣的方式,让学生去观看并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会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此外,在通过这些内容丰富、趣味十足的视频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程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有利于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垃圾分类知识的积累,并为形成行为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1]。

当学生初步熟练之后,再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演出等形式来检验他们对垃圾分类的熟练程度。比如,喜爱音乐的同学可以通过唱歌和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来演唱环保相关的歌曲,竞争意识较高的同学,可以参与快速问答型的活动,加深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理论学习,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教师们可以设计出与他们互动的垃圾分类环节,让他们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接力中去,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到行为习惯的转变。除此之外,在德育文化背景下,各个学科的教师还可以在自己的课程中,融入相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例如:在美术中设计用垃圾制作图画,语文学科开展环保教育相关主题的作文比赛,让体育课中进行“垃圾分类跑步接力”等。所有的教学实践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望和表现欲望为核心,并与学科教学和普通课程相结合。

三、以趣味激励助力学生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