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思敏 字数:2530 点击: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内容,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以及一定文学素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小学语文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其中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话题。因此,在本文中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打造更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教育性;趣味性

前言: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不断深化,对语文教学提出更好的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课堂的教育性以及趣味性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实现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性

教育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语文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掌握读写、识字等等基础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情感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确保小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中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久的兴趣性,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1]。

三、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有效措施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缺乏有效融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依旧保持传统的教学思想,缺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语文知识的教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兴趣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技能,过程学习以及情感的培养,从多角度实现教育性和趣味性的融合,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通过以下系列手段实现教育性以及趣味性的融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能够有极大的兴趣来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逐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举例说明:在学习《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开课前,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什么动物跑得快”“你认为跑得最快跑得最快的动物是什么”等等,在带有悬念的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视频,通过视频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引出正式的教学内容,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兴趣再去学习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

(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思考

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要从多角度给予学生尊重和肯定,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兴趣的指引下,进行主动探索和思考。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轻松的课堂的氛围,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首先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在获得一定结论后,教师再给予一定的肯定和更改。有效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保证了语文课堂中的教育性。在思考过程中,教师以引导的形式参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考方式和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举例说明: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多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的目的和用意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并将自己疑问记录下来,如此,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