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丽娜 字数:4214 点击:

【摘要】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离不开独立的思考。教师们要打开课堂,适度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宽广度;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作业,以此来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度。教师要坚持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思辨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提升小数学数学思维品质,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提升;数学思维;宽广度;灵活度 。

正文:

当今社会提倡健康的饮食生活要多吃“粗粮”。为什么会有此说法?我想大概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吃得越来越精细了,反而不利于健康。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我们的数学学科学习,教学现代化设备的引进、教师教学经验的增进及错误地“教学质量等同于分数”观念,促使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嚼烂磨碎了喂给学生,教得越来越细,框架越来越多,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约束,孩子们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2022版》提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我们的教育要想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教师是时候要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思辨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从提升小数学数学思维品质入手,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过度“精细”,扼杀学生的思维发展。

过度的“精细”化教学管理正在扼杀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阻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最终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有教师为了追求正确率,进行统一化教学管理。

以一年级的一道比大小题9+4○9+7为例。有老师为了提高此类题的正确率,要求学生统一先算出9+4和9+7的答案写在算式下方,再进行比大小。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法:两个加法算式中都有加数9,只要比较另一个加数的大小就可以了。一语道破了天机,这是多么简便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把这两种思考方式分别叫做“计算法”和“比较法”。大家想想,哪种思维方式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呢?总有老师担心孩子还小,“比较法”会“搞不清”,算一算也很快呀,能确保正确率。笔者想说的是:老师们,我们教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是要发展的,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的提升,“计算法”真的适用吗?如:四年级上册学完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也会有比大小题:

45+25×12○45×12+25×12

试想,如果一直是“计算法”思维的学生,他要先计算两道混合运算,算出得数再比较大小,那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啊!而且,随着计算难度的升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能保证吗?学生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做对。反之,若在低年级就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会了“比较法”的学生,他就能通过“比较”发现左右两道混合运算中都加上了25×12,只要比加号左边45和45×12谁大,整个算式得数就大,这里显然一眼就能发现45×12的得数更大,所以45×12+25×12的得数更大,填小于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数学思维的发展,离不开从小的培养。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更应该改变观念,打开课堂,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间进行思考后的不同想法的交流,在交流碰撞中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经验,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二、适度“放手”,激发学生思维的宽广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个解放”中,提到要解放儿童头脑,使他能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中学会“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对于新旧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宽、更深的方向发展。

1、触类旁通让学生的思维有宽度。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三第6题:

红光水泥厂14天生产了154吨水泥。

(1)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吨?

(2)照这样计算,把下表填写完整。

在完成计算填表时,有学生给了笔者惊喜。当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列竖式计算时,他悄悄跟笔者说:“老师,这题的计算有简便方法。”“你说说看。”在笔者鼓励的眼神下,他颇为自豪的说:“这儿的除数都是11,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乘数是11的简便计算方法,它的积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198÷11,我就想到11×( )=198,积198的两头是1和8,所以括号里的数就是18,也就是198÷11=18。好想法!听完,笔者让他跟全班同学分享了这种简便的算法,绝大多数同学都听懂了,他们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