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会婷 字数:3771 点击:

摘 要:2009年罗静,王薇,高文斌在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指出留守儿童研究中存在理论思考多于实证研究,政策层面干预多于行动层面干预,干预缺乏系统化、标准化、操作化等一系列问题[1]。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2009年至今国内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分析,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发生极大的变化,出现理论研究更加深入,行动层面干预有所加强、干预措施的系统化、操作化,研究取向积极化等趋势,但也存在严重程度夸张化的倾向。了解当前研究趋势对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社会适应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2]。据调查,2000年,全国14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就已达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3],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的中小学生平均占全体学生的47.7%[4],部分地区比例更高,2005年,我国17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高达5861万人[5],201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进一步增长到6102.55万人[6]。然而留守儿童群体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人口流动,且呈不断增加趋势,对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重视及其必要。

以CNKI数据检索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平台,以关键词、题目或摘要为检索项,检索词为“留守儿童”检索到自2009年至今新增有关留守儿童的论文中社会学441篇、心理学464篇、教育学1742篇,分别占各学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总数的82.6%、76.2%、98.5%,说明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受到高度重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我国留守儿童的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势:

1 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随着研究的进展,对于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的考量不单单只限于父母陪伴的缺失:亲子亲合能直接降低儿童的孤独感,低亲子亲合条件下,同伴接纳能够降低儿童的孤独感,表现出补偿效应[1],同伴关系可以调节社会负性环境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预测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缓冲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7],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弥补亲子关系,提升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8]。缺乏父母近距离支持,会使留守儿童在与人竞争中更多感受到他人有意无意的排斥态度,并采取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成长[9],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利才是造成留守儿童行为不良的主要原因[10]。理论研究深入全面,无疑更加贴近真实情况,通过注重发展亲自亲合的远距离效应,提高同伴、老师支持系统的力量,更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现状的缓解。

2 行动干预系统化,操作化

2015年湖北省留守儿童群体分类关爱机制研究中,政府、公安、老师、家庭、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取得良好成效:建立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服务站、阳光家园,以此为关爱阵地节假日开展组织青少年活动;通过教师家访,读书日谈心日等活动增进师生关系;结队帮扶,同伴互助,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亲情呵护,通过爱心爸妈,亲情电话等活动改善亲子关系;并农村心理健康老师专项资助计划改善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不足的局面,全面推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11]。农村教师转变工作重点,从小事关注留守儿童心灵成长[12],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通安小学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小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建留守儿童家园等营造健康和谐氛围,促进儿童养成良好兴趣爱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避免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13],都表现出社会各阶层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日渐重视,行动干预逐步系统化、操作化。

3 研究取向积极化

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社会负性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7,2,9],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点行为随时发生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学习困难,孤独感,攻击性,学业违纪,应对方式等[14,7,9]消极心理行为表现,但也有部分学者关注留守儿童自身的潜力[1],尤其自心理韧性(人的心理发展并未收到曾经历或正在经历逆境的影响,甚至愈挫弥坚的现象)挑战研究界对高危环境之于人的成长消极影响的传统认识,促使学界从新视角看待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5,16]后,研究逐渐出现以留守儿童为主,寻找儿童自身的保护因素的趋势,如:希望可以有效抵消与缓解父母关爱确实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负面影响[14],年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逐渐见降低甚至消除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17]。采取新视角,正确认识并激发留守儿童自身的潜力,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4 严重程度夸张化

升学率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18],父母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只重生理需求,隔辈看护,放任式管理,读书无用论广泛传播[19],城乡互补制度渠道的关闭,将乡村转变为世界工厂的劳动力提供者,留守经历改变儿童在乡村学校的行为逻辑,乡村学校慢慢变成培养不安分打工者的场所[20]。在吉林省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现状调查中,59%的留守儿童由隔代长辈照顾,69%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64%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滞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严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将酿成社会悲剧[21]。然而有研究表明问题并非如此严重,现状不等于问题,将留守儿童定义为问题儿童过于极端,留守儿童存在个体差异,他们自身具有发展与成长的资源[1],在人际交往,教育学习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留守儿童均低于非留守儿童,但这些差异几乎仅存在与小学群体中,在中学群体中各方面差异都明显下降甚至消失[20],由近期研究看来,留守现状亟需解决,但远不至于酿成社会悲剧,当前对留守现状的严重程度的认识有夸张之嫌。

5 展望

在2016年2月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政府提倡加强家庭监护主题责任,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等来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22]。农民工返乡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这一进程可能会很缓慢,在此过程中对留守儿童的持续关注,,利用当前研究进展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05:990-995.

[2]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797-810.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29-36.

[4]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60-65.

[5]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15-25.

[6]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37-49.

[7]金灿灿,刘艳,陈丽.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05:1119-1125.

[8]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3:493-496.

[9]缪丽珺,徐小芳,盛世明.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与应付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10]郭志林.造成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不良的原因[J].学周刊,2016,05:215.

[11]孟芳兵,吴哲敏,武海龙.留守儿童群体分类关爱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4-5.

[12]王学宁,蒋文梅.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1.

[13]郑万军.家校合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段[J].中国校外教育.

[14]范兴华,何苗,陈锋菊.父母关爱与留守儿童孤独感:希望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04:702-705+643.

[15]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报,2011,09:1026-1037.

[16]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人际关系认知[J].心理发展与育,2011,06:607-618.

[17]张茂元.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研究——基于广东五市的实证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02:1-8.

[18]黄国辉.基于合力生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供给机制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何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及对策---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J].商.

[20]黄斌欢.留守经历与农村社会的断裂——桂中壮族养猪者留守儿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1]王静敏,安佳.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吉林省调查数据[J].调研世界,2015,09:.

[22].《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解读[J].中国民政,2016,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