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赢 字数:2933 点击:

初中语文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是读写能力,提高读写能力的根本方法之一应是扩大阅读面、增加语言积累。目前,我们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主要依据是课本,而课本中文章篇目却很有限,仅例文而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指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近年来,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阅读能力,更推动了师生用心去研究课外阅读。具体的过程指导,是各显神通的阵地。这里笔者根据近年的摸索,并借鉴一些同仁的高见,谈一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带头读书。叶圣陶先生指出:“唯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今天,在号称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不论从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角度,还是从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角度,语文教师自己先于学生读书是非常必要的,最低也得和学生同时读书。

要有的放矢的指导。目前,我们有的语文教师指导读书仅限于“布置”、“建议”学生去读些什么书,这种不检查不落实的放羊式,学生读没读过都不知道,更就谈不上有所收获。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不能高屋建瓴,有所指导了。正确的方法之一,就是“学法就是教法”。因为,教师本身知识面宽,经验丰富,分析文章的思路明晰,用自己怎样学的现身说法去指导学生,由于师生所处环境相同,容易沟通,学生学起来不会吃力,久而久之,效果会很明显。

第二,读书范围要宽,既要读名文,要读时文。读名家名篇,是语文老师的共识,先秦诸子、李杜诗篇、水浒西游、唐宋八大家等诗文更要读;现代的茅盾、巴金、老舍、杨朔等人的诗文也要读;今天的《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的好文章同样要留心阅读。

第三,要给学生时间读书。迫于升学考试,学年检测等压力,加之课程繁多,学生认为数理化、外语等抓一抓容易得高分,这些短期效应使他们无暇顾及语文,更无心课外阅读,结果造成学生认为上语文没味道,语文成绩始终提不高。而阅读是字词积累、知识面扩大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思维、激发热爱母语、培养审美情操的有效方法。所以,语文教师要敢于抽出时间让学生读书,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每周拿出一节到图书室读书,不具备的在班内交流,也要用一节课自由读书。同时,在课外活动,节假日推荐放手让学生读书。这种读,多为浏览式,不要限制范围,古今中外,报章杂志等均可作为阅读内容。

第四,是怎样具体指导学生读书。阅读指导说到底还是一个过程指导的问题。在老师先读书,选好推荐文章的前提下,不妨使用茅盾所提倡的:“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这个阅读过程符合哲学的认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

修订后的大纲中,阅读的第一条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中也提出:“练习的意图分别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通过联想、比较等进行扩展阅读。”据此,我指导学生课文阅读大体分四步走:

首先,注重整体感知。开始要读书的序、内容介绍。要快速阅读,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具体到某一篇文章,读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和写作顺序,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梗概、主要内容;读议论文要找出或归纳出中心论点;读说明文找出说明对象及主要特点等。

其次,注重阅读理解,强调语言文字积累。尤其强调关键词语、名言警句、中心句、段落的理解落实。更注重它们与全篇的联系,以此增强对整篇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内容和结构形式相互关系的理解。 在第二次阅读中,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用自己惯用的符点勾画,最好标出段落顺序,重点段还应标出句序。遇到一些关键词句,为体会妙处,可以试用同义的词句去置换的方法,揣摩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而不用“那个”。遇到自己认为精彩的句段,可以摘抄或背诵强记的方法增加积累。如此等等,理解记忆,欣赏品评,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再次,注重整体领悟。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可以是归纳中心,提炼主题。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关键点“悟”出一点自己的心得,有了这一步,就应该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最后,就是我们当前极力提倡的创新。要千方百计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其正常发挥。在指导上,我们有的老师已经做得很好:比如《愚公移山》中对智叟重新评价,《宋定伯捉鬼》中对鬼的分析等。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人人处处有创造行为,但应提倡个个时时都有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只希望在能有所懂即懂,该创新能创新就满意了。

第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关于读书方法,前人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的成效,不仅在于他们读什么,更在于他们怎么样读。

1、精读略读相结合。读书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比如优美的诗文就要提倡诵读法,散文要用寻找线索阅读法,议论文要用提纲挈领法,小说要用评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人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就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所以说,凡是好书都得重读的。要有层次,有坡度、从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教会学生有针对地灵活读。对小说,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阅读诗歌,要注重诵读,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