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650 点击:

      【摘要】本文以模因论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做了解释,并以译者在商务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与翻译过程中所需进行的专业判断为例,从顺应既存模因、利用强势模因、以及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模因等角度对翻译策略给出了指导。
      【关键词】翻译 模因论 商务英语
      一、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该理论的缔造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首次在《自私的基因》中类比“达尔文进化论”,再现文化进化规律,同时类比生物进化论的“基因” 一词,从而产生了“模因(Meme)”的概念。同基因进化相类似,模因的进化也有着自然选择的现象。道金斯的文字中也提到,各式的思想理念代代相传,在传递迭代中这些思想受获取信息主体的影响,或增强或减损,或影响思想本身。通俗说来,模因就是在同一文化环境内对于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作发明、流行时尚等的模仿、复制。文化发展的本质即新思想、新概念的产生、傳播、衰落与更迭;而新思想与新概念的本质即是新的词汇与新的表现。可以说,学习一门学科的本质就是去学习该学科的词汇,而接纳一种新文化的本质也就是去接纳它带来的新词汇。从模因论的角度去看,发展文化就是将新的模因引入本文化之中,使之在本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进行自我复制与传播,从而内化至本文化的基因之中,使本文化得到发展与壮大。文化史就是无数模因被引入并整合至文化的过程。这些模因最终成为了文化某种特定的属性,也是我们在语义解码和文本解读中的重要线索。
      对于译者的商务文本翻译实践而言,挑战在于绝大部分世界前沿的思想与观点都是以植根于外语的模因存在,即这些思想的“基因”是基于外语语境之中,也就是说,这些模因无法在不经翻译的情况下在汉语中生存下来,自我复制、传播,从而繁衍出各种各样的变体以充实并丰富汉语的表现力。长期以往,必将导致汉语的贫瘠与单薄。而不通过翻译直接使用外来模因,一是无法促进模因的繁衍与遗传,使模因成为单纯的“一次性”的工具而非丰富文化的种子;二是不加节制地直接使用外来模因可能会导致汉语的纯洁性被破坏。但是,汉语的机遇也恰恰在此。如果能够积极引入外语中有借鉴意义的模因,使之在汉语的土壤内繁衍传播,则能打开汉语的思路、使之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在此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活动毫无疑问起了最主要的媒介作用。
      二、顺应既存模因
      在翻译中,首先要意识到的问题之一是本土语言中已存在的模因。这些模因是由过去的文化活动逐渐沉淀而来,可以认为是一种业已固定的社会文化惯例,因此译者不需企图改写这些已经成立的模因,一是因为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模因中的大多数也是从前人的翻译等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模式,二是因为任何对这些已确立的模因进行改写的企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些模因已经内化至文化之中,如果译者改写这些模因的动机不足够强大或足够正当,人们会在潜意识里对向该模因的修改有抵抗倾向。
      在商务文本之中,对于机构、品牌名称的翻译便带有很强的本土模因色彩。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策略不同,译者在翻译品牌时往往会采用重命名的策略。由于品牌名称属于品牌营销范畴,其内涵随企业品牌战略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而译者遵循的语用等效原则也不同于一般重命名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原则。而是要了解品牌名称所应体现的特定文化背景、企业特定品牌战略、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及品牌的行业属性或产品属性(利益),还需充分了解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与消费者的价值追求、品牌营销战略及品牌的核心联想,结合译语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习俗、消费习惯及语言使用方式等,按需处理译文,取得企业期望的语用效果。
      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银行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命名翻译即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文化模因。虽然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的命名本可直译,但是仍有很大一批金融机构名的汉译有着强烈的文化印迹,如“汇丰银行(直译为香港上海银行)” 富国银行(直译为‘威尔斯法戈银行’)等。可以看出,大多数外资银行的汉译名均包含象征财富的字眼,形成了一种家族相似性。这种现象正是模因自我复制的机制运作下的产物。银行译名的译者根据对象市场对于译名的反响进行自我调整,并且对译名模因进行微调以符合大众对于译名的期待,从而使得译名的模因能够更加顺畅地进入目标文化语境,并且能够在目标文化语境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繁殖力。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利用模因的自我复制与传播的机制,既达到了翻译交流的目的,也达到了市场宣传的目的。
      模因引导着我们去感知我们所身处的文化,相对稳定的模因能够令我们以最少的努力实现对文化语境的认知,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注意识别本语言中已存在的模因,若无特殊目的,则只需要顺应现存的模因进行翻译,而不需要对其进行改写或舍弃。
      三、利用强势模因
      模因同样遵从“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只有那些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成为强势模因。反之,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活跃不起来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他们被替代或者使用范围缩小,被局限在某些领域,从而成为弱势模因。在商务文本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新概念。译者在首次接触这些概念时往往会根据语义各自拟定自己的译文,而这些译文作为一种模因被送入目标文化语境之中后,便开始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文化环境会从它们的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进行评估,最终选择出最适宜生存的模因。
      如“Internet”一词最初进入汉语语境时便分化出了若干译语模因,如“因特网”、“互联网”以及“广域网”等等。其中“广域网”因与“局域网”相对应,逐渐限定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文献中所使用,成为了弱势模因;而“因特网”与“互联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则共同生存在汉语语境中。然而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新概念,自然地,汉语中的“互联网”和“因特网”两个模因随之开始了自我复制以试图形成对应该新概念的新模因。“互联网”将其自身自我复制为“物联网”,而“因特网”则将其自身复制为“物的因特网”。两者均是正当的译文,但文化最终选择了“物联网”为强势模因,使之于汉语文化语境中生根发芽,并且随之派生出如“车联网”等子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