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要】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信、达、雅”翻译原则,来评析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的德国,旨在纠正之前过分注重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而忽视目标语文化的翻译现象。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笔者将通过目的论的三大理论,结合“信(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译文通顺流畅)、雅(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理论分析和赏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而得知该译本中的得失。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大家对严复的《天演论》能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严复翻译 目的论 信 达 雅《天演论》
一、引言
“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处于翻译活动相对活跃的晚清时期。作为这一时期西学传播与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总结出了翻译的三标准——信、达、雅。研究严复的翻译,首先要将其置于清末的社会大背景下。那一时期翻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翻译的内容大多为社会科学,相比而言,文学作品译入较少。2.译作的主要作用是实用,而非理论研究,,重思想而轻语言,重内容而轻形式。这样的翻译原则与标准与德国的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不谋而合。以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衡量翻译的主要标准。从《天演论》译作的影响和接受度来看,这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译作。严复本身所总结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然而,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严复的译作以及他所提出的三大翻译理论也受到了很多的批判与质疑。我们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译作的影响与读者效应来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译文分析
1.功能主义目的论
(1)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今,功能主义目的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凯瑟琳娜·莱斯。她表示不可能所有的文本翻译都能达到完全对等的状态,并对之前过分注重表面语码转换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批判。到了20世纪80年代,另一位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费米尔对目的论进行了扩充与完善。他试图将翻译从原文本的约束中解脱出来。1984年,莱斯和费米尔合著的书中提到“目的原则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其翻译的目的”。(Reiss&Vermeer 1984)。
(2)目的论的核心原则。由于功能主义目的论将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作为评判翻译的首要标准,因此,该理论的翻译原则可以被总结为三点: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即语内连贯,是指翻译的文本应保证文内通顺连贯。换言之,应保译文的语言在语义上和语法上,都符合目的语文化。
忠实原则又被称为语际连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本的意义和功能的保留和复现。
总的而言,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是目的论最核心的内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要基于以上三个原则。
2.翻译案例分析。经过以上对目的论的内容和主要原则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目的论更关注目标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但切勿将目的论翻译理论视为忽视原文的任意发挥。目的论“只是把所谓的完全对等翻译变成了在满足原文本意思基础上的对等翻译”。(黄亚男 2012:12 )笔者将从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等方面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行分析与赏评。
(1)《天演论》中基于目的原则的翻译案例分析。目的论的本质便是,在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的决定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即目的决定方法。因此,目的原则在目的论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例1:
原文:not merely the world of plants,but that of animals,not merely living things,but the whole fabric of the earth; not merely our planet,but the whole solar system; not merely our star and its satellites,but the millions of similar bodies which bear witness to the order which pervades boundless space.
译文:凡兹运行之理,乃化机所以不息之精,苟能静观,随在可察;小之极于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
以上例子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的节选部分,通过该翻译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严复的译文与原文并不是完全对等。这主要是由严复翻译的主要目的所决定的。严复的翻译目的和原文本的目的有所相似,都是借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来阐述当时的社会现象。然而,具体的目的上,两者又有所差异。赫胥黎认为自然界的进化演变法则是其抨击神学的关键武器,因此他在原文中对这部分进行非常详细深入的描写。而严复则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只是他讽喻中国当时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命运的手段。“译者只有满足了译文应有的具体目的、要求和相关情况,译文才能有实用性和有效性。”(钟伟合&钟钰 1999:48)基于这一目的,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如省译。例1中的省译:原文为not merely the world of plants… but the millions of similar bodies.原文表示的字面意思是这一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使用了具体且详细的描写。译文将其处理成“小之极于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同样表达出了这一定律广泛的适用性,但更加的言简意赅。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与严复总结出的三大翻译原则中的“信”对应起来。
相关推荐
[郭译阳] 新博物馆学视角下的博物馆社区文化服务
[付涛 邢敬文 马红] 西方管理学视角下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刘利华] 多维视角下的兔子形象
[魏龙吉] 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体系研究
[王瑀 蒲姝] 真实性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与文化失忆的解决策
[周雪]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中的仿拟修辞管窥
[赵曙亚] 国际化视角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李瑾] 以“载体”视角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问题
[李锴] 父权化的“经济家长制”:非农化农村家庭中夫妻关系转
[章妍] 形式图式视角下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性研究
[朱芸,赵苍丽] 课外活动视角下财经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花永红]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探讨
[马长沙] 基于要素贡献率视角的粤浙产业升级探讨
[周平] 基于按需出版视角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创新应用思考
[李妍] 大数据视角下医疗档案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