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336 点击:

作者:俞冰洁
  【摘要】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评价电影片名翻译的效果。关联理论属于语用学领域,最初用来解释言语交际行为。之后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语码转换以及文化转换。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是一种寻找关联性的行为,将已有的认知模式放到新的环境中,在译文与自身对译文的多种认知假设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翻译观;电影片名翻译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discuss translation effect of film title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ence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in Pragmatics is used to explain verbal communication behaviour. And the Relevance Theor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it comes out. As an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ur,translation is in relation to code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omprehension of translated version is an act of relevance seek,which means the optimal relevance is built up between translated version and many cognitive hypotheses of target reader on the base of existing cognitive mode in the new environment.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s o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
  【作者简介】俞冰洁(1992-),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一、引言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 在1986年他们出版的《关联: 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他们认为所有的格莱斯准则,包括合作原则,都应该简化为一条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其本身都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理论的核心是明示-推理过程,发话者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明示行为,听者根据这些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推理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认知结果。之后,他们的学生Gutt根据关联理论针对翻译领域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二、关联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
  翻译领域一些比较有名的理论,如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Node的功能翻译论等,它们强调的是翻译过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因素。
  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即功能对等理论。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设立了一个标准来衡量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效果。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目的语语言重现源语信息。由此,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地位相对较高。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从译文的受众来看待翻译,它的核心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是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而译文的接受者是决定翻译行为目的的最主要因素。译文的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偏好和期待,以及交际需求。Vermeer认为原文只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地位相对较低。
  Node的功能加忠诚翻译观,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不同于目的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它强调译者必须对原文环境和译文环境负责,强调对原文发起人和译文读者负责。Node把这一责任称为“忠诚”。
  以上的这些理论,或是从文本出发,或是从受众出发来看待翻译行为。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在Sperber和Wilson关联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看待翻译行为。关联理论将交际行为看做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受话人将发话人的话语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進行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认知结果。也就是说,关联理论将交际行为看做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对交际行为的认知过程。由此,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也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翻译看做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明示—推理过程,第一次明示—推理过程发生在源文本作者和译者之间。译者对源文本作出明示推理,从而获得最佳认知。第二次过程发生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译文读者对译者的译文结合认知语境作出推理,进而获取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认知结果。
  就关联理论翻译观来说,语境同样存在,不过所指的语境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等。这些语境不同程度上影响翻译的导向和效果。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认知语境中的各种内容,避免译文内容让认知语境扩大,导致认知结果太多,无法获得最佳关联的认知效果。
  相比于Nida强调源文本的重要性,Vermeer强调译文接受者,以及Node强调原文发起人和译文读者,Gutt的关联理论翻译观超越了对个别因素的强调,而是从一个相对比较宏观的角度来探索影响翻译的因素。关联理论没有对译者指出翻译过程中需要以某个因素例如源文本,译文接受者,文化环境等为重点,它强调的是认知过程与效果。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因素大都会影响认知过程,这些因素对译文产生一个动态的影响,而不是以具体的某个因素的影响为大。
  关联理论指出,衡量关联性,就像衡量生产效率一样,是一个平衡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也就是说,判断关联性的强弱,不仅仅依靠由这个关联性而产生的认知效果,而且依靠处理这个关联性的努力程度。如果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话,则是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语境效果和关联性成正比,,和处理努力成反比。这一公式似乎可以理解为通过尽量缩小处理努力而获得最大关联。但在实际交际情况中,所获取的不是最大关联而是最佳关联。最佳关联就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关系中,不必一味降低处理努力而获得最大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