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351 点击:

作者:曹颖欣
  【摘要】莎士比亚是西方历史上杰出的戏剧家,一生创作剧本无数,四大喜剧、四大悲剧举世闻名。其中《哈姆雷特》就是一部典型的莎士比亞式悲剧,带有浓厚的莎士比亚语言风格。对于英语学习者或语言文学爱好者而言,莎翁的作品都是经典必读物。本文以《哈姆雷特》剧本为素材,从剧本中的人物内心独白出发探析品味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供莎士比亚爱好者品读。
  【关键词】《哈姆雷特》;独白;莎士比亚;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曹颖欣,河北省唐山遵化市第一中学。
  引言
  西方一句俗语“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实际上出自莎士比亚。Ben Jonson曾极力赞颂莎士比亚“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享誉世界的英国戏剧家,文艺复兴及西方文艺史上最卓越的作家。他的一生创作无数,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戏剧、十四行诗、叙事长诗等,而且多半驰名中外。他早期的作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例如历史剧《查理三世》(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Ⅲ)、《查理二世》(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Ⅱ);喜剧《错误的喜剧》(The Comedy of Errors)、《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等。中期多悲剧创作,例如《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等,这四部合称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中国,朱生豪版本的莎士比亚最为著名,译文质量高、风格鲜明。本文以朱生豪译的《哈姆雷特》为参考范本。
  一、《哈姆雷特》简介
  约四、五个世纪前,英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时期——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王权借资产阶级之力,维持稳定政局,击碎封建社会,同时对农民进行残酷压榨和剥削。而后,詹姆斯一世继位,继续推行专制集权,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西方文艺复兴的发展,欧洲人纷纷对信仰上帝产生动摇,思想的解放也让大众的私欲被激发被放大。《哈姆雷特》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王子复仇的悲剧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Hamlet)的叔叔克劳狄斯(Clauduis)谋害了丹麦国王,即哈姆雷特的父亲,顺势篡夺了王位,还迎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丹麦王后乔特鲁德(Gertrude)。王子对这桩婚事不能认同,陷入悲痛和苦闷。后来,已故国王的鬼魂说出了他死亡的实情,因此,哈姆雷特决心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二、内心独白:莎士比亚式语言风格
  1.独白简介及选取。独白(Soliloquy)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人物表现方法(姚先林,2015),简单来说,独白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自言自语说出内心的想法。
  而《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占比较大的篇幅。据吴秀琼和李其金(2007)统计数据,该剧本中一共有十二段独白,其中八段是哈姆雷特的,共计221行。大篇幅的独白让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在形象塑造和情感心理变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独白段中,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场“To be,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一段内心独白。在下文独白分析中,主要以第一幕第二场和第三幕第一场的内容为素材(原文已附录)。
  2.独白分析。第一幕第二场,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回国后不久参加母亲和叔叔的婚礼,曲终人散后,独自一人在大厅踱步,对这桩婚事感到极其的荒谬和震惊。他对母亲改嫁无法认同,当初父亲在世时,他们那般相爱,离世时,她哭的那么伤心,如今却已另做他妇。从他母亲委身叔父,相亲相爱的姿态中,哈姆雷特开始怀疑人性、爱和坚贞(周佳彬,2010)。他感到绝望,甚至萌生了死亡的念头。
  第三幕第一场,主人公的疯狂让皇室成员感到困惑,猜测可能是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爱让他疯狂,而现国王对此仍心存芥蒂,希望他们找出王子癫狂的真实原因。正逢一班戏子要来表演,国王想把哈姆雷特的心思转到这些娱乐上来。哈姆雷特在此处的独白就生存与毁灭进行深刻地自我辩驳。也是他内心世界对自己的生死提出的难题。
  3.莎士比亚语言风格。在这两段独白中,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非常明显,无论是从词汇选择、句型设计、语用模糊、诗体散文格式上都可见一斑。
  (1)词汇选择。在词汇选择上,莎士比亚展示了他丰富的词汇量,一是恰到好处的选择最合适人物形象的词汇。哈姆雷特是王室,出身优渥,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他是高贵的、富有学识、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他内心独白的词汇选择上,,也体现了哈姆雷特的出身特征。词汇的选取和应用是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的,一个人或一个角色在不同状态下说的话,词汇难易程度和合适程度都是有所差异的,这一点实际上对创作者本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反过来,这也能展示莎士比亚的语言创作风格和他的剧本魅力。
  例如,第一幕第二场中的开头句“O, that this too too solid flesh would melt,/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ew!”这里莎士比亚选取了“flesh”和“dew”,前者是肉体,后者是露水,本身看似毫无瓜葛的两个意象,这里却是从肉体到露水的一个过程。人死后肉身陨灭,腐烂,融入泥土,但是他没有用soil、clay、dirt,而是选择了dew这个意象,即便是对死亡后的形象选择,这里也选用的非常有意境。

相关推荐


[校园英语杂志社] 将“道德”种子种在学生内心
[校园英语杂志社] 浅析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