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707 点击:

作者:王静
  【摘要】随着我国外语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越来越高,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然而外教资源却未得到最大化的有效利用。实验证明,在外语教学中采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CCFT: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方面能够做到中西合璧,产生1+1>2的效应,从而达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的社会语境,降低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焦虑感的目的,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CCFT模式;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有效策略
  【作者简介】王静,郑州西亚斯学院堪萨斯国际学院。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球化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文化之间联系的增强、边界的淡化以及相互影响的加深,如何增进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良性互动?如何帮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彼此之间达到和平共存的佳境?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重重障碍,需要培养跨文化能力才能驾驭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汇聚、融合、创新,实现成功的交际。
  为响应新时期国家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孙有中教授率领研究团队进行多年教改实践和理论探索,提出“跨文化思辨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孙有中教授对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与外语语言知识的学习相互关系构建了一个有效的英语教学新范式即“跨文化思辨英语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认为语言能力包含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语言教学是一个合作参与的社会文化建构过程。基于此,在跨文化思辨教学背景下构建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有效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提高大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目前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外语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高校不乏优质的外教资源。然而外教的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方教师和外教之间的合作更是少之又少,双方的教学工作基本是各自为营的状态。
  1.中外教师教授科目分配不科学。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是由中外教师共同完成的,但是分工并不科学。中方教师主要教授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与听说课程,而外教基本上是承担大学口语课程的教学任务,相互之间根本没有合作与沟通。根据孙有中教授的“跨文化思辨英语能力”模型得知,外语的教学不仅包括语法、语篇等基本的语言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输出技能,即口语实操练习等,从而达到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学术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然而中方教师与外教独立的教学模式却割裂了学生三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中方教师的课堂主要着重语法、语篇和语言知识的教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比较少,课堂相对比较枯燥,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外教的课堂尽管活动多样、内容丰富有趣,但是学生在很多时候搞不清楚外教设计活动的目的,往往是活动结束才反应过来,,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出现沟通障碍、场面尴尬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相应问题的发生,将学生的焦虑感降到最低,以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大化。
  2.教学之余基本不联系。虽然中方教师和外教都是教授外语的老师,授课对象也基本上一致,可是不仅教学上没有合作,就连生活中也基本不联系,相互不熟悉。因此外教普遍反映没有归属感,缺乏中方教师的朋友,这种情况势必影响二者的合作,更谈不上教学上的进一步合作。其实通过访问得知,中外教师都希望彼此之间可以多交流、多沟通,希望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这样双方都可以互利。中方教师不仅可以有更多英语交流的机会,而且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跨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外教也可以通过与中方教师的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考试需求等。然而,目前中外教师分属不同的两个整体,严重缺乏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高。
  3.学校相关部门未重视。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大的益处,但是不能任由教师个人进行组织、进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来组织中外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因为教学不仅牵涉到教材的选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而且更需要合理的评价体系来验证合作教学的效果。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以西亚斯学院为例,本校堪薩斯国际学院的学生为双学位学生,他们不仅要通过语言关考试,而且要为美方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既然学生需要参加考试,就需要相应的备考训练和应试技巧。美方课首先就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课堂上做到有效沟通;其次具备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即思辨能力。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原来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为EFL课程,通过引进美国原版教材Pathways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外教的加入,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课堂协作教学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教学成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CCFT有效教学策略
  本次教学实验以本院四个班级为例,两个为实验班,两个为对照班。由堪萨斯国际学院三位教师参与,包括两名中方教师,一名外教。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教授科目同为EFL4读写课程。在此期间,两个对照班由一名中方教师教授,另外两个实验班则有一名中方教师和一名外教共同教授。在对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总结、反思三个阶段进行系统化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比两个班级的学习效果,从而验证CCFT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1.课前准备阶段。在对实验班的教学计划中,中外教师共同备课,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编写教案、商定有效的评价体系,其中中方教师主要负责对语言基础知识方面的统筹安排,比如,每个单元的语法、词汇、语篇分析、阅读技巧和写作策略。而外教则主要负责每个单元的文化背景知识方面,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处于一个真实的文化语境中理解风土人情、文化内涵。当然这两部分在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之后,双方需要相互分享、交流,彼此做到互通有无,确保每个单元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衔接流畅,而不是独立的教学单元。实验班级一周有8个课时的EFL读写课,每个单元需要10个课时,因此外教需要每个单元至少参与2个课时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