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272 点击:

    作者:朱筱琴
      【摘要】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结合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将文本转换成图文并茂的网络支架,将复杂的文本简易化,重点突出,富有逻辑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外研社(三起)四年级下册Module 7 Unit 1《I helped mum.》一课为例,阐述各环节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英语教学;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朱筱琴,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2018年市级立项研究课题“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批准号:JYKT-18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结合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将文本转换成图文并茂的网络支架,将复杂的文本简易化,重点突出,富有逻辑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外研社(三起)四年级下册Module 7 Unit 1《I helped mum.》一课为例,阐述各环节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案例与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英语学习,读懂简单的对话内容并不困难,但在课堂教學中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会思考,领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是本课的难点。教师通过搭建思维导图,呈现Amy及家人昨天所做的事,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重点关注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内容,并进一步创编故事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基于语篇,复习导入。
      【片段一】
      T: Hello, children. Let’s play a game, OK?
      Ss: Great.
      T: Let’s look, say and do the action.
      Ss: I watch TV. I play basketball…
      本课的话题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在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TPR的方式导入,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在边说边做的活动中复习已学的动词短语,用最短的时间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由最后一个句子“I help mum”自然地引出本课课题。
      2.创设情境,构建网络。
      (1)明确目标,提炼主题。
      【片段二】
      T: These are our friends , Amy and grandm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S1: About weather.
      S2: About food.
      T: Maybe. Let’s watch and think they talk about yesterday or tomorrow? (播放课文视频)
      S3: About yesterday.
      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图片预测Amy和Grandma在电话中可能在谈论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猜测。Amy和Grandma通过电话谈论昨天家里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整体观看课文视频,确立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心词为yesterday。
      (2)要素扩展,联想发散。
      【片段三】
      T: Did Amy help mum yesterday?
      S1: Yes, she did.
      T: What did she do?
      Ss: …
      围绕中心主题yesterday, 找准语篇的关键人物之一Amy, 形成二级分支,教师通过问题“What did Amy do?”推进学生的阅读,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很快提炼出语篇的框架,找出Amy所做的事cooked noodles, helped mum, washed clothes,生成三级分支, 培养学生捕捉具体信息的能力。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复述语篇片段,进行语言的内化,复述是语言输出的初级阶段,绝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
      【片段四】
      T: Is Amy a good girl?
      Ss: Yes, she is.
      T: Why?
      S1: …
      T: Do you help mum? What did you do?
      教师通过Amy帮助妈妈做家务这件事,引导学生探讨Amy是不是好孩子,并说明原因,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论自己所做的家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语篇重复,而是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片段五】
      T: Did Sam help mum?
      Ss: No, he didn’t.
      T: (Write didn’t help on the blackboard. ) Sam didn’t help mum. What did he do?
      S1: …
      T: Is Sam a good boy?
      Ss: No.
      T: Why?
      S2: …
      T: Sam didn’t help mum yesterday. Maybe Sam helped mum some other days.
      教师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展开网络,借助网络支架,学生思考领悟文本内容,并进一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回答Why?这个问题时,虽然还是运用课本中的句子,,但实际上已经达到语言的内化和输出。教师还可以借助Sam没有帮助妈妈这件事,引导学生不能只凭借表面现象就断定Sam不是好孩子,而是要学会进一步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