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642 点击:

  【摘要】文化意识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通过了解英语言国家文化内涵有助于辅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当前部分师生对文化意识存在偏颇,只有先培养正确的文化意识,通过日常地对英语言国家文化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关键词】文化意识;培养;教学
  【作者简介】吴永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
  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等,使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语言源自生活。通过英语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英语言国家的文化,其中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然而,部分师生对文化意识的偏颇认识值得引起重视。
  一、对文化意识作用的偏颇认识
  问题一:“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这些国家啊?”
  最大的用处是,通过学习一门语言,学生能够收获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比如,英语中考有词汇和语法填空题。这两道题在考什么呢?在考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不同:词形的变化。汉语里是没有词形变化的,我们是通过改变句子的形式来改变句子含义,如将“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句子的拆分与合并等。但英语不一样,名词必须分单复数,动词必须要体现时态、语态和人称,形容詞副词也有原级、比较级、最高级之分等。
  正因为汉语中没有,所以这些知识点对中国学生很难。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让我们感受到英语在数字和时间的精确性,这些恰好是汉语表述中不怎么清晰的领域。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一种比较好呢?
  在这样的思考中,学生逐渐对不同的文化做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感悟与鉴别,然后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实现认同与传播,文化意识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逐渐形成了。
  问题二:教学生弄懂英语单词句子就好了,文化意识不是考试范围,有必要在意吗?
  学习语言不能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与技能,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保证有效沟通。
  教学应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让课堂成为交流的平台。基于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教师设计的教学既有目标语的直接操练,又有趣味性的竞争,既有感官体验又有思维训练的提升,既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突破所学课时的重难点。语言教学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教师应善于将文化知识同步,既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同时,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能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那应怎样渗透?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复习课等等,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情境、问题和交际永远交织在一起,其贯穿了教师对学生包括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在内的四大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语言输出,其实在语言学习中最具代表性,它是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向语言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二、对文化意识渗透的实践反思
  1. 换景无痕。王初明教授的“学伴用随”原则指出:学过的语言知识能否用出来,用出来是对还是错,有效的语言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因此,让语言学习者在实践体验中认识与掌握目的语是语言习得的最有效途径。在语言输出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同类概念的相似性因素,如语料选择上的呼应、场景设置上的连贯和情节发展上的逻辑等,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关的角色、场景基础上,利用人们自动承接的心理定势,使换景过渡自然无痕,又具有戏剧效果。以演促学,使学生在相似的语境中顺畅接纳空间转换,如网上购物和实体店购物等,接触、体验和运用语言,帮助学生在正确得体地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意义。
  2. 主体参与。评价一个角色表演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便是看它的参与面。通过设置任务的巧妙输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以角色表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言技能尤其是听说技能的掌握。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采用需要同伴协作的多人小组活动,在小组中进行语言交流时的焦虑程度远低于当着全班学生进行的个体学习活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有利于语言输出的顺畅进行。所以,学生融入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教材与生活的隔阂,“将课堂教学真正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当中,做到了让英语走进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此是实现学以致用的途径之一。
  3.语用延伸。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英语做事,会把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去(教育部,2012)。大量有质量的课堂语言习得是学生语言能力获得的必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语境创设的运用,不是为了噱头,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围绕主题凸显语用的教学场景,,提高课堂语言互动的有效增量。教师应准确把握语用延伸的尺度,熟悉文本语言和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语用场景的转换不仅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相连,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需求,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语言学习在真实场景中的具体运用,培养语言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为语言知识的有效迁移搭建舞台。
  4.评价跟进。虽然有小组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吸引更大多数的学生参与课堂语言学习,但部分学生存在着胆怯心理,活动中存在着忘词、不善灵活应对甚至会出现语言知识性错误等。但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一个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价表是评价学生语言输出的操作指南,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注重自身的学习过程,强化语言运用的自我完善及内化,又关注同伴的语言表达及他评。全体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观摩者,对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交际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化知识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精神文化包括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科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教师应时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意识和动机的培养,还应给学生表明其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机会,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有再做一次的愿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信任和鼓舞,可以促使他建立自信,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很多事物的认识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有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理性的飞跃。因而,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是提高文化意识的必然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与学中要帮助学生扩大涉猎面,多积累来自生活的语言认知,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德,让人逐渐清透、变善。如果只是简单的展示,就不会引起太多的共鸣,将教学与现实境况相结合,为现实警示,则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英语是门语言,语言本身就是美丽的旋律。学生陶醉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使英语活动的交际目的彰显真实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