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320 点击:

      【摘要】语言学习中的负向情感障碍研究来源于心理学研究,是在观察外语学习者的行为心理基础之上形成的概念。长期以来,对语言学习情感因素的研究多服务于外语学习活动中教和学的环节,而很少能够为外语学习者构建有效的心理调节机制提供指导。本研究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着眼于非专业英语大学生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影响语言学习的负向情感机制和压力应对现象,将神经语言程序学(NLP)中的情绪意象对话策略尝试性地用于实际语言教学之中,试图帮助大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其思维表达的情感和认知的负面因素,发挥语言表达最大的能动性,有效提升语言学能,同时进一步地探索高校英语教学在未来更科学化的发展。
      【关键词】负向情感障碍;语言效度;负向认知;意向对话
      【作者简介】程津莉(1979.07-),女,汉族,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功能和思维表达能力,注重语言输出的有效度(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Output)。大学英语课堂中,不少学生深受传统的灌输式英语教学方法影响(尤其是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滞后,思维僵化,英语学习的认知受限等现象,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难以用得体灵活的语言表达思想以及进行有效的话语交际,这给重视言语交际功能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互动受到不利影响。笔者根据这一现象,对英语课堂中影响学习者的负向情感认知因素进行了研究,探索影响学习者动机意识和主动性的科学策略。
      二、学习者负向情感认知影响语言效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英语学习者个体的负向情感因素影响其语言学习的课堂表现。大部分学习者对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经长期课堂观察,约9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被要求用英语回答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拿起课本,目光不能正视提问者,而是下意识地停留在书本之上。这种典型地普遍存在的肢体化语言反映了不少学生对于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缺乏应有的信心,并表现出明显的语言焦虑感。多数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普遍存在心理焦虑,对话题讨论表现出抗拒,团体配合度低。国内外诸多研究显示,焦虑是外语习得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障碍,并对其获得各种语言技能带来了负面影响(Horwitz.E.K,1986; Macintyre and Gardner,1989;etc)。外语课堂焦虑是学习者产生于其学习过程和课堂外语表达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寻求缓解或消除学生的课堂焦虑的教学途径对外语教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相当数量的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语言学习需要的动机意识(motivation consciousness),普遍上依赖教师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点,这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在学生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阶段,尤其明显。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明确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度。很多学生简单化地把英语学习和学校要求的四六级考试挂钩,这种对于目标界定的不明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动机意识。
      2. 语言学习负向情感因素导致语言输出低效度的原因分析。笔者将以上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基本现象,统称为影响语言学习的负向情感因素(negative emotional factors)以及关于语言学习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欠缺。自我意识作为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人对所面对问题的自我觉察和觉知。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语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即思维能力。乔姆斯基在语言习得上倡导心理主义,反对语言习得中的行为主义。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大多受行为主义影响,对语言学习多采取刺激强化(stimulus-response)的学习手段。而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的研究最终回归到神经大腦机制,引发了关于语言和思维的深度思考。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侧重教授语言的句法规则、词汇知识、注重语言的输入过程;而现实的语言输出则要求学生利用所获得的语法词汇知识去进行话语交际。问题是,长期受传统教学法影响的学生失去了思维的灵活表达能力,语言输入——语言输出过程遇到阻碍,均因为以上所提影响语言能力发挥的负向情感因素。
      负向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表达过程中经常出现紧张、结巴、语句重复等外化形式以及垂首、目光回避等肢体语言,教学往往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表现缺乏主动意识和热情,限制了语言学能的提升;同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感觉自己表现不佳而存有负疚感,导致进一步恶化了主动意识。对于愧疚情绪,在相关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不上问题时最明显的感受”中,,70%的学生填写了“愧疚”,这是普遍存在于学生之中的一种典型错误认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通过合适引导,及时给予纠正。
      三、以NLP(神经语言方程式)为应对策略的教学尝试
      二语习得中大量的语言输入(包括学习词汇,语法)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成功有效的语言输出。传统的语言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语法词汇知识,更带给了学生很多认知上的限制,诸多负向情感因素影响着语言进行有效输出。Gardner 认为,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影响着每一个语言习得者,其中认知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智力和学习策略等;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和外语焦虑等。笔者通过对学生言语行为的观察,尝试性地将NLP中的心理意向对话技巧引入到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试图应对上述阻碍学生进行有效语言学习的负面心理因素。
      1.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产生的背景及其核心理念。NLP的全称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又译作“身心语言程式学”),该理论始于John Grindler 和 Richard Bandler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应对负面情绪的心理治疗法。它研究人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大脑运作整合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有效的主观能动经验。同时,也研究成功者的思想、情绪、行为模式,并把这些模式和经验归纳成一套人们可以复制、模仿的程序。人们就可以根据这种程序轻松地找出完善自己的一套思维或行为规律,然后在实践中遵循这种规律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