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99 点击:

  【摘要】许渊冲先生翻译了《诗经》,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描写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描述词,这些描述词就是文化承载词,而对其中大量文化承载词的翻译,读者和译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以模因论为视角,以《诗经》译本中的文化承载词为例,浅析该视角下文化承载词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许渊冲;诗经;文化承载词
  【作者简介】郭小燕,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英语笔译专业,翻译硕士。
  引言
  诗歌翻译的问题长久以来在翻译界都有争议。一些学者们认为诗歌是纯粹的艺术,是不可译的。许渊冲认为意美、音美、形美的标准可以运用在诗歌翻译当中,因此提出了“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诗经中文化承载词的翻译。
  一、模因论
  模因(meme)在Richard Dawkins(1976)的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第一次被提到。该词来源于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与生物学词汇“基因”相关。前者的传播方式是遗传,后者的传播方式是模仿。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其理论基础是进化论,目的是为了解释文化进化规律。指的是文化领域内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模仿而传播开来的文化。模因(meme)与基因(gene)发音相似,意为因基因相同而相似,,模因指被模仿的文化基因。meme被译成“模因”, 意为它是模仿现象。基因的传播方式是模仿,只有被模仿的文化基因才是模因。根据模因论理论,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其方式有两种:基因型和表现型。前者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在相关语境下可以直接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直接简单,是文化模因传播最基础的方式。后者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强调信息而并非形式的对等,例如:“a long day may mean trouble”译为“夜长梦多”。该译文话语没有照搬原文的意象词“trouble”,而将原文进行了意译。在翻译过程中,虽意象所指不同,但表达的语义等值,译文通俗易懂,对译文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的效果和原文读者等同,实现了原信息的等效传播。该类型的翻译,可分为同音嫁接、同形嫁接和同构嫁接三种形式。古诗的内容在现在的语言应用中,有些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在传播的时候,对这些内容的复制可以只保留其形式的外壳而注入全新的内涵,这是表现型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并非完全对等。如广告中常保留原语的形式外壳,只对其中的核心词按需要换成不同义的词,如:战“痘”不止,“手”护一生等等。这些翻译复制了原语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另一种方式为同形嫁接,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保留源语的形式外壳,在不同场合的语言应用中产生了不同的语境联想意义。如:“short-fuse”译为“(脾气火爆)一点就着”,该原文话语通过模因“fuse”进行同形联想嫁接,将“fuse”在源语中所表达的“引线”这一概念进行复制,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并使其在更大范围内被模仿和传播。这种类型的翻译,应注意保留源语风格和特点。第三种形式是同构异义横向嫁接。该类型中语言的整体结构和形式不变,描述内容的词常常随着不同的语境需要而发生调整。这些常见的词句通过传播途径被反复复制、模仿,成为新的模因复合体,并因此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如在很多广告中,在原有结构和形式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句式和意象,以异义的方式重现原文内涵。译文因借用了原语的形式和语用价值,因而通俗易懂,最大化了传播功能。又如:Walking 30 minutes a day keeps fat away. 该表达套用了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对这种类型的表现型语言模因的翻译,也可以保留其结构和形式,使译文读者更容易接受该翻译模因,有利于源语模因的传播。
  二、文化承载词
  在语言系统中,文化负载词是语言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文化承载词是各文化的语言符号表达,对这些词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对文化传播有较大影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准确地理解译语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和本国文化的内涵,以达成真正的文化间的交流。
  文化承载词的分类。
  第一类,生态文化负载词。如形容眼睛时经常会用“星眉剑目”“水汪汪的眼睛”這样的词加以形容。
  第二类,物质文化负载词。如“稳如泰山”,泰山作为中国儒教名山,这样的表达在不断地模仿和使用中,其含义已被固化,成为文化中的语言符号。如“钢铁长城”“乌纱”中“小辫子”这一类的表达,在对其固有化的表达过程中完成了传播的过程,其中沉淀的文化元素通过模因在文化体系内更大范围地被模仿和被进一步地传播,并可以通过模因翻译在其他文化中传播。
  第三类,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覆盖的内容最广,涉及的层面最多。在社会这一文化综合体内,几乎任何元素都是社会文化, 如中国文化中的各种称呼, “妯娌”“连襟”等。
  第四类,宗教文化负载词。宗教相关的语言表达因宗教体系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宗教文化,如“神仙”“戒斋”“菩提”“打坐”“净土”等表达,在翻译中需要通过模因翻译实现在其他语言中传播源语文化这一目的。
  第五类,语言文字负载词。这一类的负载词指的是不同的文化中承载语言的文字本身。
  三、译文分析
  1.基因型话语的翻译。
  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雎鸠”一词属于生态文化负载词,关于“雎鸠”这个词,学术界认为,它应该是一种水鸟,外形类似鸽子,其叫声应该和“关关”相似,最典型的特点是它们常成双出现,百度上的雎鸠词条解释为,雎鸠是水鸟,中国特产的珍稀鸟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古人称其为王雎,许渊冲将雎鸠译为斑鸠,并补译了“一对”这一概念,是为了使其接近译语的文化背景。雎鸠是中国特有的鸟类,许渊冲对于文化承载词雎鸠的翻译,很好地体现了文化因素,这一译文扫清了译语读者阅读的障碍,符合 “三美”和“三化”,但是在模因论视角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雎鸠在译语文化中是完全陌生的概念和形象,对于这样的文化承载词,如果直接将雎鸠用拼音拼出,即对这一文化因子进行模仿,进而在此基础上使这一文化基因得以保存和传播,译语读者是否会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阅读障碍而促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源语文化,丰富译语读者的文化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