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这一顶层设计指引下,运行多年的高考制度终于走上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之路。本文就以高考改革为载体,对新课改在实际运行中的利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己之见。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改革;实施缩水
1 新课改精神呼吁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其方案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最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提案。
核心内容是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2014年3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会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2014年5月,高考改革方案已经落地,2017年英语正式退出统一高考,以学生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按会考等级: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记录。
此次高考的大幅改革总体来看符合了新课改中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状况,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要求,但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语、数、英的基础地位。
2 高考改革中的新课改优越性体现
针对新课改中“为学生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的要求,在高考改革中表现为多次选择、自主招生等。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避免一考定终身等确实存在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不同科目先后进行高考、多次的机会等新举措都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应试压力,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能力的挖掘。
高考改革也遵循着新课改中“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在浙江和上海地区首先试行。如此步步推进可以使改革措施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若其试行成功,有这样活生生的成功案例也会更具说服力。但万一其中还有些不完备的环节也可以及时进行纠正,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3 新课改的弊端——“缩水实施”
伴随着高考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改的精神也进一步深入基础教育领域。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学习减压、个性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个人却认为,新课改在一些细节部分上缺乏(至少在现今的条件下还缺乏)一些现实的实际可操作性,在实际运行中会被打折扣,难以全面落实,甚至会有一定负面作用。
就如新课改中提及的“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指导,不得公布考试成绩、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这固然可以使教育更加切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作出个性化的指导。但是这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大精力付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学生的人格及个体差异。要求更高一点还要对每个学生作出个体的教学计划、指导意见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使这一“因材施教”目标的更好实现,国家还须投入巨大的教育资金用以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群体以及对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这又需要一套完备的教师测评体系。对此,不得不提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运而生的“走班制度”。走班制下的行政班级,教师教室固定,学生流动性大,,这又给教师的因材施教提高了难度。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走班制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这对矛盾又是一道难解之题。
此外,其“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且不论这一做法的合理性有多少,在实际运行中就难以实行。不排名次的学校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甚至高校中都可以说是寥寥而已。究其原因,各级学校都有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尤其是升学压力。而成绩就是一个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显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在抢占生源中的一个有力武器。不公布排名固然可以保护成绩较不理想那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但是同样的,另一方面也会挫伤优生的进取心,从而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这在高考中的各项指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和重要。所以在保护后进生、发展优生或是促使学生均衡发展的单项选择题上,绝大部分学校肯定会选择符合其自身利益的一项——激发、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生。由此,一些学习能力较差、抗压能力弱的同学就会成为了这一选择下的牺牲品。这一现象目前来说还是难以改变的,它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变革、完善的过程。但是,伴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从学生选拔方式的根源上加以改变,相信这种现象也会有相对应的改善。
又如新课改所提出的,会考应突出水平考试的实质,减轻学生考试负担等,其实际要求是减轻考试难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考题简单就意味着压力的减轻吗?这种想法应该是单纯的、片面的。毕竟,学生的真正压力来源于竞争,而非考卷上的绝对分数。这种做法的唯一好处个人认为便是增加了有竞争资格的人数,一定程度上使更大一部分人获取信心、竞争能力。但这从另一角度看,又是不利于人才的选拔的。
言而总之,要避免中央制定的正式课程、文件要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缩水,最后面目全非,就要增强其顶层设计的合理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
4 如何避免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
尽管新课改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缓慢推进,但是它的前景却不被很多人看好。不乏有人说其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即便是原本备受诟病的高考,在教育部决定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过程中也是争议不断。那么要如何避免新课改走上许多人预言的“新鞋旧路”呢?
1.完善制度体系
首先,必须建立完备的课程改革体系,同时改革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完善的制度是新课改能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使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顺利解决出现的问题的保障。该体系须包括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教师职业评价体系以及可以促进该体系自我评价、自我审查、自我完善的环节。此外,也不能使会考成为走过场。
其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强调要通过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这也就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考察方式。合理的测评方式的制定可以使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进行量化,也能促使学生积极的追求进步、教师和学校更好培养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时代人才。
2.应对改革阻力
在各项改革中必然会遭遇各种阻力。尽管多数人都认为现有教育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却还是会有不少守旧人士存在,尤其是一些与之直接相关的利益群体。
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做新课改或是高考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无论是那个环节出一点差错,他们就会成为改革中的牺牲品。更别说课程改革的背后也必然会触及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们必然要奋起反抗这一改革。而且他们往往就是社会中最有权势、最有话语权的一部分群体,来自他们的阻力可想而知会是巨大的。所以,改革一定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否则很可能真的就会导致换汤不换药,甚至改还不如不改。这样一来,不仅是这一改革本身的失败,也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又或者是一部分人在还未经过实践证明的情况下,不认为这样的改革方式是科学的、适应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这种情况下,试点的推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经验借鉴
与此同时,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也非常重要,如芬兰、爱尔兰等,经验借鉴得好可以成为教育体系建设的一条“捷径”。但是,在学习借鉴他国做法时也要立足本国的教育国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
此外,新课改各项目标的落实也不宜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切不可急功近利,走错一步,都有可能会影响教育育人的作用。而教育是社会之根基,国家之未来,若有些许差池,其危害将是不可估量、难以挽回的!
参考文献
[1]王娟涓、谭 菲:《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读》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夏献平.《新课改呼唤高考改革》
相关推荐
[白宗刚] 浅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竞争优势分析
[刘希磊] 浅析以微博为载体的贵州花溪大学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颜巳伟] 浅析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李德凡] 浅析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创新机制
[谢海荣] 浅析网络环境对初中汉语教学的影响
[郑秀枝]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
[刘威] 浅析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王波 梅晓莉] 浅析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刘伟 宋秋合] 浅析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宋金生 梅世浩] 浅析城市道路材料的选择对环境的影响
[丁林辉] 浅析企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赵野] 浅析在外军学员管理中的宗教作用
[刘香丽] 从《摩登家庭》与《家有儿女》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陈蓉 黄彬] 浅析我国小家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发展趋势
[高晶] 浅析互联网金融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