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348 点击:

      【摘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中,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移动端等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课程评价等,拓宽了学习的物理空间,弥补了线下课堂体验感欠缺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文化;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王靖涵(198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信息技术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建设中应用的背景
      近年来,英语教育界普遍达成共识,即英语专业逐渐回归其人文属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英语专业主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教学过程强调实践和应用,人才培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英语专业的人文特性得以凸显。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況》《外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畅谈中国》等,其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形成在多元化环境中积极有效克服文化差异的能力,从全球化和全人类的角度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目前仍较为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以书本内容居多,鲜有从实践中获取信息的机会。文化类课程教材的编写也主要是信息和经验的总结,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较少进行思考以及对比分析。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形下,信息技术更是在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阶段(1999—2005年)、计算机与英语教学整合阶段(2006—2013年)、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阶段(2013 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随之改变,信息技术促使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等发生深刻转变。在深化教学改革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文化类课程应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导向,注重线上教授方式的改变以及线下资源的整合,全面提升文化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增进学生的参与感。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中,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移动端等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课程评价等,拓宽了学习的物理空间,弥补了线下课堂体验感欠缺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灵活自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实现“自主学习+在线学习+深度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
      二、信息技术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1. 拓展课程深度。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跳出书本内容,在海量信息中拓展学习的深度。在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活动与情境语言创设相融合,将文化因素合理渗透到教学活动和氛围之中,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设备和手段,呈现和展示相关的影音资料、视频和图片等信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语言学习感觉。通过提高所创设语言环境的真实性,为学生创造更多实际交际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掌握英语语言的技巧,并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灵活而巧妙地加以应用,充分体会英语语言文化的交际魅力。例如,借助英文影视实现英语文化教学的渗透。影视是一种视听同步、音像同步的媒体,以直观、新颖、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学生,可以给高校英语文化类课堂教学带来鲜活、生动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英语文化知识,保持持久、深刻的语言记忆。
      2. 提升学业挑战度。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无疑对教师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以实现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政策保障推动教师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不断拓展教学空间,以移动客户端、智慧平台等为基础建立师生线上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教学相长,使课程建设质量不断得以提升。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几十分钟,在课前数天或数周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或观看视频,或在教师指导下查找资料,或进行相关思考,或与同学完成讨论。课程结束后还要按照要求完成线上作业、提交相关报告,或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之前只是简单被动接受信息和知识,而现在要亲自参与其中,无法“偷懒”。教师在布置线上学习任务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提高一定的难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和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3. 优化评价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有效监控与评估模式并不完善。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学习的评估体系也应进一步完善。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是指在学生进行学习和产出任务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作出课堂反馈;延时评价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课前或课后在线上进行练习,再将练习的成果提交给教师评价。同时,评价体系还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和测验、作业等手段,形成性评价包括出勤、课堂研讨、线上内容学习、线上任务完成、线上师生互动等特色评价方式。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作出评价,包括每一单元所学的课堂内容、参与的课堂活动、所学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使用的学习资源、遇到的问题及学习评价和建议。线上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客户端的记录功能使得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得以记录,教师评分也有迹可循。学生能够及时查看自己平时的每一次成绩,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随之调整学习方法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