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33 点击:

  【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极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已经成为黑龙江人在餐桌上递给外国朋友的一张“名片”。本文总结了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分析了当前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状,并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翻译方法——三维转换策略运用到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英译实践中,从三个维度进行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案例分析,总结翻译经验,以期促进黑龙江饮食文化承载词的英译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饮食文化;文化负载词;三维转换翻译
  【作者简介】汪卓(2001.05-),女,汉族,湖南沅江人,东北农业大学学生,本科,研究方向:英语专业。
  一、引言
  黑龙江省是东北亚地区的旅游旺地。据数据统计,2019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665.2万人次,其中,国际旅游人数达到110.7万人次。近年来,随着黑龙江坚持的文化自信原则和 “走出去”战略思想起到越来越凸显的作用,黑龙江省已经成为中国地域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而极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就是黑龙江人餐桌上递给外国朋友的一张“名片”。在跨语言和文化交流中,为了使这张“名片”更好地起到宣传作用,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工作则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先进的理论基础,找到适用于本土的翻译技巧,形成容易理解,语意准确,文本优美的译文。生态翻译学作为21世纪广泛运用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翻译方法——三维转换理论即是我们对黑龙江省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操作方法依托。
  二、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英译现状
  黑龙江因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系列饮食文化负载词(Cultural-laden words)。这些专有名词蕴含历史背景、节日风俗、民风个性,是黑龙江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
  1.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参差不齐,不够规范。据文献搜索结果,黑龙江省尚未出台餐饮行业翻译规范,所以市面上的汉英翻译五花八门。如锅包肉一词,笔者搜集的翻译结果就有:pot bag meet、soul of shadow、double cooked pork slices。 若想实现黑龙江饮食文化与国际的对接,仍需要相关部门统一市场,合理规范,禁止滥译、死译、误译。
  2.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工作涉及面窄,不够全面。现在市场上的翻译甚至学术研究极容易将饮食文化负载词简化理解成菜名。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专有名词包罗万象。主要体现在食物名称、烹饪方法、烹饪器具、餐桌礼仪等多个方面。
  三、理论基础
  1.三维转换策略概述。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翻译方法,即在“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文化维关注的是翻译的语境效果,交际维关注的是翻译的人际意图。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2. 三维转换策略应用到饮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中的可行性。三维转换策略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翻译方法,在吸取中外翻译理论成果基础上形成,又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深化和完善,已经广泛运用到文学翻译、哲学社科翻译、应用翻译、翻译教学等多个领域,体现出其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将三维转换策略运用到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英译实践中有很高的操作性。
  四、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主要特点
  1.富有地方特色。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边陲,河流湖泊众多,山地森林覆盖率高。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养育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饮食资源。如,大小兴安岭的人参鹿茸、完达山的牛乳、黑龙江的林蛙、大马哈鱼,还有菇娘果、猴头菇、野生木耳等。因为食物资源丰富,黑龙江人待客豪气,菜量多味美。文化负载词质朴亲和,如大丰收、酸菜猪肉炖粉条等。此外,黑龙江省历史背景复杂,经历过山匪肆掠,军阀割据,外国侵略,在风雨动荡中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负载词,如绺帮菜、老虎菜等。
  2.体现民族融合。自古以来,黑龙江地区便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各民族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大有差异。但随着历史衍变各民族之间往来密切,文化相互渗透融合,黑龙江饮食文化承载词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马背上安家的狩猎民族——满族人擅长煮、涮肉类,制作携带方便的干粮点心,如苏子饼、沙琪玛等。古时为躲避战乱,迁移至中国的民族—朝鲜族仍然保留着朝鲜半岛饮食特色,以生拌,凉菜居多,如冷面、泡菜等。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人以处理牛羊肉和奶制品见长。捕鱼为生的渔猎民族—赫哲族烹鱼手法花样十足,经生拌、烤,风干,炖、蒸、熏、汆、红烧等手法可制作出“全鱼宴”。
  五、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英译个例分析
  1.黑龙江饮食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对语言形式的转换,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这种转换体现在文本的不同方面。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语言维转换力求在言语措辞、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意。
  例1:酒醉彩云猴头黄瓜香。
  译文1:Drunk Mushroom, Chopped Chicken and 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译文2:Liquor-marinated Mushroom with Cloud-shaped Chicken and Cucumber-scented Heilongjiang Vegetable
  分析:酒醉彩云猴头黄瓜香是黑龙江省名菜之一。以黑龙江特产猴头菇为主料,用绍酒蒸熟,将鸡肉茸切成彩云形状围在猴头菇外圈,再将焯好的黄瓜香点缀在彩云上,营养丰富,酒香浓郁。黄瓜香本为蕨类植物,属黑龙江地区著名山野菜,因食之带有黄瓜的清香,所以被称为黄瓜香。译文1囊括了这道菜的主要食材,简洁明了,但仔细推敲便发现其缺点重重。译文1中的黄瓜香译文不仅晦涩难懂而且缺乏美感,译文2中则把翻译重心放在食材的香味和产地上,既忠实了原文又凸显出菜肴的特色。同时,译文1只简单地将食材机械堆砌,而译文2则更符合外国人的语言习惯,主次分明,具有结构美。菜名翻译的原则结构:菜肴的做法、形狀或口感、做法+ 形状/口感 + 主料 + 配料 。由此可见,译文2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