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086 点击:

  【摘要】教育信息化促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广泛结合。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也随之完善和合理化。本文笔者通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探索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介绍两种评价方式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遵循“关注过程、关注个体、有效反馈、促进发展”的原则,终结性评价如何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整体发展状况。力图为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评价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英语;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刘珲(1981.03.07-),女,汉族,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外语教育与教学。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专项项目)“‘评价驱动’的信息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范式研究”(项目编号:19YYD22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全面提升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同时指出要加强注重过程考核,健全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就如何推动课程建设和发展,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都指出了课程评价在推动课程建设与发展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文件强调,过程评价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指出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与手段实现评价对课程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尤其2020年,信息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显示出了无比的优势。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广泛结合,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国内早在2005年就有学者对大学英语课程评价进行研究。已有研究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金艳提出构建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路,主张汲取不同价值取向的评价模式之优势,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各环节开展分层分类评价。朱家胜等基于TQM的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主张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杨琪基于 POA 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与测试模式初探,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课程的评价及测试与学生的学习产出过程正相关。另一方面,是对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实践探索中有对大学英语不同课型进行课程评价的实践研究,如刘燕、吴晶等,对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和国际商务礼仪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弥补传统课程评价手段的不足。也有对基于本校课程评价的教学实验进行研究。如,刘建达、陈金诗等,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形成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已有研究在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如信息技术如何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如何改善、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的及时评价以及如何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学评价等的研究依然不够完善和透彻。笔者力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的评价体系。
  三、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人文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二,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1. 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现状。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自2006年开始构建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英语三个板块,其中英语文化类课程《英美国家概况》是通识教育英语板块的一门主干课。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最新要求,团队教师力图通过英语文化类课程的讲授,达成以下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英国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相关词汇和术语;掌握英国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能力目标:发展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理解不同行为表征下的底层文化逻辑,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不同文明的差异和各自的长处;进一步发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素质目标:能够运用英国历史文化基本知识,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好理解“现在”和“过去”,预知“未来”;利用英国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学、影视作品,提升文化素养;拓宽国际视野,形成文明互鉴意识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课程主要通过翻转课堂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教学结构如下:
  课前(线上自主学习):布置内容具体、明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或合作学习,学习慕课《英伦历史文化拾遗》或其他课程资源,掌握知识性学习内容。为课上汇报学习成果、讨论相关议题和语言产出做必要准备。
  课中(线下课堂教学):通过活动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成效,通过小组或个人汇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语言产出机会,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重点是听说能力,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课后(线上、线下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文献阅读、信息检索收集整合使用素材,合作或独立自主完成读写任务,提高读写能力、训练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