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603 点击:

  【摘要】中国古诗词具有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形式工整的特点,可谓是音、形、意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因此,要将其丰富的意境和朗朗上口的音韵完美地呈现给译语读者绝非易事。译者很难达到译文与原作在语言风格、思想意境等方面的一致。为此,翻译家许渊冲指出“译诗要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译者在进行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应力求使其读者所获阅读感受与原诗读者相一致,传递出原诗的“意美”。本文将从古典诗词的声音、形式、意义三个方面,分析许渊冲先生的多部中国古诗词英译本,探究许渊冲先生如何将“三美论”应用于中诗英译,为展示中国古诗词在英译本中的独特翻译美学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三美论”;许渊冲;古诗词英译
  【作者简介】郭明珍,汉族,女,山东烟台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
  诗歌内容丰富、用词典雅、形式工整、意境深远,往往以绝句、律诗等体裁为代表。为使译文与原作在文字、语言、风格、意境等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不少翻译大家通过各种翻译技巧将其翻译为英语,力使译作能保持原诗独有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在这些优秀的诗词译作中,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最为著名。他提出的“三美论”在中诗英译领域具有较强的启发与指导性。他指出“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美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由此可见,虽然这三大要素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一部好的译作“三美”缺一不可。
  二、中诗音美的传译
  中国古诗词具有强烈的韵律性和节奏感,使其能够流传几千年经久不衰。“如果原诗用了韵脚而译诗不用,那无论如何也不能移植原诗的‘意象、意境和气氛’,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许渊冲1984:94)。可见,许老重视诗词翻译中的音韵与格律。
  例如《饮酒》这首诗,诗句语言清新质朴、平淡简约,诗人三言两语就展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许老在翻译其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时,为使诗行在富有节奏感的同时更具音乐的美感,选用了“haunt”和“cot”两词。“haunt”有“a frequently visited place”之意,用其翻译“境”恰当地传达出了车马的喧闹。而将“庐”译为“cot”,其指“a plain narrow bed”,准确地表达了陶渊明先生当时的“心远”和对身躯欢愉的不在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英译中的“at will”与“hill”的使用,展现出了诗人所见远处“南山”上的随意之美(朱美英,2006)。
  与此同时,中国古人十分关注古诗词韵律格式的使用,尤其是押尾韵。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天、年、寒、间、眠、圆、全、娟)都押尾韵“an”。许老在对上阕的英译中选用了“appear,sky,year,high,be,me,play,gay”,符合“a b a b c c d d”的韵律格式。下阕翻译中的选词也基本遵循了e e f f-g g h h的韵格。译作韵律之工整,或可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韵式相媲美。除此之外,许老译文中的“Wine up in hand,I ask the sky”采用了韵脚为“ai”的“sky”。而下句中的“high palace”指“天上宫阙”,许老用倒装将中心词“palace”前置,使“high”与上句中的“sky”同押“ai”的韵,其音美的传递与原作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保证译文保持原诗的韵律美,许渊冲注重译文的韵律、音步和句数,他的译文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诗在声律上的格式。对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英译里,“boundless”与“endless”就采用了尾韵。在对这中句的“萧萧”一词进行时,选用了“shower by shower”。由于“萧萧”是叠词,而“shower by shower”的发音又与其极为相似,所以,这样翻译既贴合原文又形象生动。此外,为与颔联第一句中的三个草字头(“落、萧、萧”)相对应,许老在译文中构成了“sh”的头韵。颔联第二句的“滚滚”一词描绘的是长江之水奔流向前的状态,许老将其译为“rolls its waves”,并用“hour after hour”加以修饰,与上句中的“shower by shower”构成了较好的押韵与对仗。
  三、中诗形美的传译
  中國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诗词的字数、用词、格律和语句的行数与分节等有着严格要求,这使得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仍极具形式美。这在无形中增大了现代译者的翻译难度,译者需要有很强的翻译能力,才能保证译文在分节、行数、句长和对仗等等与原诗做到形似。
  以陶渊明所作的《饮酒》为例,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古体诗。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此诗时,也将其译为十行,实现了与原诗的形式一致。原诗偶句押韵(uan、ian、an、uan、an)较整齐,而译作中诗句尾韵(ot、ace、ill、ight、u)工整,实现了与原诗在结构和风格上的一致,使译作流畅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基本上传达了原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古诗词的英译很难实现诗句字里行间的工整与对仗。例如,《使至塞上》这首五言律诗,王维共作8句,每句5个字,有仄起、平起二格。为使译作更贴近原诗的形式,许渊冲在翻译时遵照了原诗的格律要求,尽量保持诗行长度均等。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句,翻译难度较大。如颔联中的“征蓬”与“归雁”,“出汉塞”和“入胡天”两处对仗工整。为保留这种对仗形态,许老在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时,采用“Tike”与“as”,“come”和“leave”等词实现了结构上的前后一致性;同样,,在颈联中也采用了“in boundless desert”与“over endless river”相接应,保留了原诗的形美。

20220417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