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240 点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精神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使学生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富有中国味。本文主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与路径,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多元文化,理解文化内涵,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英语教学; 价值与路径
      作者简介:何丽玲(1977.11-),女,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法;谢水璎(1966.06-), 女,壮族,广西横县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9届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作品录》的决议,并于2001年起进行评选。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具有世界级非遗最多的国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我国建立了四级保护体系,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让这些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多元文化交流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旨在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多元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必要。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意义
      (一)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将多元文化交流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可以获得英语技能,也通过英语来认识其他文化,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进行成功的交际,除了要了解一种语言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之外,对于本国文化的了解也是成功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交流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理解,還要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文化影响”,也就是要有文化的输出,才能对交际对象产生影响。早在2000年,就有学者提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存在“文化失语症”。而“文化失语症”的根源是本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导致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将中国文化进行有效的表达,也就无法对交际对象进行影响,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二)交流项目的增加
      随着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项目的增加,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用英语对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但一些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还有欠缺,即使是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仍无法展示出应有的风范。因此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教育,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这也符合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要求。
      (三)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项目众多,有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不仅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其中的风俗礼仪是现在人们仍在遵循的生活习惯,而一些传统的技艺和医药在当代社会得到发展,焕发新的生机。将非遗项目融入英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升他们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增强家国情怀。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可以避免学生学习外语及其相关文化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提高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拉近英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将非遗项目融入英语教学,可以丰富英语学习的内容。由于很多非遗项目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亲切感,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并不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使其摒弃英语学习与自身生活无关的想法。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英语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又可以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促进两种文化的认知和融合。
      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中进行有关非遗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英语知识学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联系。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相比,高职英语课堂中导入非遗的相关资料,拓展非遗教学内容,能够给单一的英语课堂增加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将非遗资源引入英语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民族与文化认知。
      二、非遗融入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缺失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语言,而是将与之相应的文化融入其中,这是外语教学界的一个共识。但在英语教学中,教材和教师更注重英语文化的学习,忽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一方面表现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陌生,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英语词语、表达形式在英语教材中的缺失。“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近年来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比如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增加了与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考核,一些教材也开始在相应的主题下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但教学中,英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变。
      (二)教师的意识和知识储备
      现阶段很多教师缺乏对非遗文化教学的正确认知,一部分教师仍然把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看作教学的重点,重心仍然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上,从而导致对非遗文化教学的忽视。而非遗文化教学很难融入英语课堂,除了教师的教学重心有所偏差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的非遗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相当一部分教师对非遗文化是知之甚少的,即便有的教师对非遗文化有所了解,但是他们也会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讲解非遗文化对于英语教学是无益的,从而减少非遗文化在英语教学课堂的讲解。此外,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重点仍然是英语语言知识,教师一心想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各种英语技能,结果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逐渐变得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相关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几乎没有关于非遗文化的讲解,进一步导致教师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程度不高,使英语教学过于局限。

    20220417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