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691 点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源于热爱。本文就如何运用近体原则来缩小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建议。
  关键词:近体原则;激发兴趣;课堂内外;课堂效率;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林丽水,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
  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旨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的20年里,不少应用语言学家就近体原则(close-set principle)在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如,2004年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哲学教师蒙健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The Approaching Principle to give example in the Course of Marxist Philosophy”課中就举例说明了“近体原则”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
  当前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普通中学的生源不甚理想,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的兴趣非常低,视野比较窄,所涉猎的知识也比较有限。而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话题设计经常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或者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较低,课后他们对英语更是漠然置之。
  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普通高中英语课堂内外尝试运用近体原则,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所谓近体原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缩小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它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活动近体原则和心理近体原则。下面分享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时间近体原则——缩小教与学的时间距离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二Unit5Lesson3 “RACE TO THE POLE”主要描述1911年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和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奔向南极的一场比赛,对视野本来就不开阔的普通高中学生而言,内容比较枯燥,加之隔着遥远的时空,他们的对话所表达的情感令学生难以理解。为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我把班级分成了两个小组,一组代表斯科特,另一组代表阿蒙森,要求两组分别选派5个代表进行一场“奔向南极”的比赛,要求两组用手头拥有的学习用品备齐斯科特和阿蒙森各自所需的道具和物资,并告诉他们获胜的一方有奖励。全班学生立刻精神抖擞,跃跃欲试。给他们20分钟准备期间,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在忙碌着,先是在课文里找“物资”、找“器材”、找“线路”,然后是在桌子上、抽屉里找……两组学生比赛过程生动富有想象力。之后我又出了几道细节查找的阅读题作为附加赛,检验他们对课文阅读的专注程度。整个过程中各组成员非常团结、有规划,反思环节更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担当,达到了预期效果。我运用时间近体原则轻松完成了本节课的阅读任务,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空间近体原则——缩小教与学的空间距离
  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完形填空中,“我”听说乞力马扎罗山已经被众多游客破坏得面目全非,对此“我”将信将疑,于是亲自登山体验,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景象。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对非洲最高的一座山——乞力马扎罗山描绘得奇妙无比、活灵活现,但对于普通中学的高中生而言,看这样一篇英文文章会一头雾水,更不用说要填20个空格了。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我请一个学生读完第一段之后让另一个学生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手,全班学生很惊讶地你看我我看你,就在大家窃窃私语中,我在五个手指头上分别写下who、when、where、what、why,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默默低头在段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在讲评第二段、第三段前,我先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展示了几张画得比较好的思维导图后,很多学生又默默低头修改补充了自己的思维导图,最后一张张“我”听说的垃圾遍地、冰川正在消失的乞力马扎罗山和“我”亲自登山所见到的干净整洁、有五个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的乞力马扎罗山出现在学生的思维导图中。通过一张张生动的思维导图,学生不仅深入理解文章,也积累了一些词汇,同时也开阔了完形填空的解题思路。本堂课我正是巧妙运用了空间近体原则,践行课堂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一篇看起来非常抽象难懂的文章处理得轻松自如。
  三、活动近体原则——缩小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3 Lesson3 “THE ROAD TO DESTRUCTION”,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了能更好地领会作者意图,也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严峻性和低碳绿色出行的必要性,我把本文改编成小品,让学生表演。小品表演过程中,学生将上学路上他们碰到堵车之后的焦虑、紧张、恼怒等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因迟到受老师批评时既无奈又委屈的种种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演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不发牢骚,他们也深刻意识到自己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最后我适时对全班学生说:“Small changs can make a great diffence. Let's take actions at once.”第二天早上,我发现班上多了几个骑自行车和走路来上学的学生而且全班学生都早早进入教室,没有人迟到。活动近体原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活动近体原则用在指导高考新题型——读后续写也是非常有效的。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英语基础差,还特别浮躁,审题往往浮于表面。面对读后续写经常一筹莫展,要么不写要么语言不合逻辑要么离题。比如有一篇文章记叙父子俩去抓螃蟹,收网时父子俩观察到有几只螃蟹一直挣扎着逃跑了一次又一次。多数学生接下去都是写:那只螃蟹终于被抓住了并成了他们的盘中餐。讲评时,我扮演文中的父亲,拿黑板擦当“螃蟹”,蹲下身,全神贯注,看着那只“螃蟹”慢慢逃走又抓回,一次又一次,刚开始学生还一头雾水,议论纷纷,不知道我的用意何在。渐渐地全班安静了下来,突然有个学生说:“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我慢慢起身微笑点点头。我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要静下心认真审题,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2022042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