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871 点击:

      摘 要:在“大思政”背景下,立足于中职英语课堂,围绕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应提高自身教育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深挖思政要素,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课堂评价方式,落实浸润式育人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彦妤(1993-),女,,江苏宜兴人,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改革、专业融合。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中职英语课程任务是提高语言技能,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英语课堂现状分析
      (一)中职教师德育意识弱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如星火般蔓延而来,中职教师思政要素挖掘和运用能力亟待加强,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停留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融入。因此,教师往往为了思政而思政,或者生搬硬套,教师疲于在恪守知识化应试的同时勉强塞入思政元素,使得“思政”浮于表面。
      (二)中职学生价值偏差
      中职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懵懂”与“个体意识”此起彼伏,这意味着他们更需要优秀价值观的引导。而中职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接触信息化工具和网络信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中有很多博主靠各类低俗表现、猎奇刺激等噱头博眼球,推崇享乐主义,像对“躺平”“蹲族”等词汇的解读已严重偏离社会主流的正向价值,极易导致中职学生浮躁的同时发生价值偏差。
      (三)课堂教学形式滞后
      中职英语课堂过度依赖教材,恪守书本组织原则,使得课堂维持着程序化的流程,未能紧密衔接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同时,课堂的核心内容仍在强调语言知识点的记忆,未能很好地对接学生的实际诉求,忽视了英语语言在真实场景中的运用,无法实现趣味性、习得性、思想性的课堂目标。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整合化
      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工具,学生在感受中西方差异的同时,应更多承担对外输出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中职英语课程,涵盖学校生活、个人兴趣、人际关系、生活安全、传统节日、专业实习等内容,可以挖掘和转化的思政要素较多。但书本部分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需要教师在挖掘思政的同时,确立本课或单元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对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借助不同单元的各個主题,在完成实用性语言教学的同时,结合时事政治、校内外案例,传承中国优秀思想和文化,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如在电影专题教学中,原有听力材料《变形金刚》已经脱离时代特征,于是笔者将其变更为2021年颇受好评的历史战争片《长津湖》的推荐语篇,将对话句型从简单的一般疑问句“Have you seen the movie? Yes, I have. / No, I haven't.”“Do you like the movie?”改成了“What do you recommend?”“What impressed you most?” 等更具有话题拓展意义的实用句型。以电影为切入点,去寻访这百年间祖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又是如何从磨难中崛起,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中职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将课堂的主体身份还给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预留学生展示与合作的空间,让学生在情境的深度参与中达成在“做”中学,在“感”中立。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专业特色,布置课前任务,合理安排团队合作;创设虚拟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闯关的动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如 “趣配音”“点读绘本”“慕课”等软件和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云平台”的实时互动与监测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交互性。
      如在教学大赛中,笔者创设了“冬奥会志愿者招募”的任务情境。课前学生登录平台,完成线上学习及海报制作;课中先通过视频欣赏、听力研磨等方式实现词汇的句型的积累,完成范例模仿。之后学生通过歌曲演唱、红旗交接等小组合作展示,完成影片推荐,深入了解中国不同时代的挣扎与奋斗,更好地在寻访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认同感。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师对学生学习和习得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从空洞的、宽泛的模式转向具体的、个性化的内容。教师一言堂下的终结性评价已经不适用于课堂的思政性发展,不能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无形中不利于师生情感、态度的交互。教师应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从专业知识、第三方观感、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及时给出正向反馈,将教学目的有机融入评价内容,增加学生自我反思与完善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互评,“蹲下来”看问题通常能看得更清晰,由此学生站在同一平面上进行互评,往往更能戳中各自的想法,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如在评价数媒班学生课前绘制的海报时,英语教师从主题、画面、字迹等方面评价,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则提出了“对比色”“远山近水”等专有名词,而小组成员和其他学生则从情感、态度、合作等各个维度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的反思,并增强其责任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隐性思政目标。除了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引入外部评价量规从整体衡量本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如“好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评价表等。
      三、中职英语课堂渗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教学大赛案例“光影岁月,传承百年”为例,围绕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展开分析。
      (一)学情分析

    20220822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