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897 点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目前听说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通过教学案例的形式分析在以听促说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路径。教学案例着眼于教学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从听前活动,到听中对相似听力文本的不同处理方式,再到听后输出活动的设计,每一环节都考虑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以听促说;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谢心远,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一、背景介绍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以及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应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重点放在阅读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将呈现笔者对以听促说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思考。
      二、听说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听说分离,以读代说
      低年级的听说课文本不少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教师常常将重点放在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对话背后的语用功能,未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语六年级第一学期U4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 Planning an Open Day”,这一课时乍看之下内容较少,因而在设计时,教师很可能安排学生听对话、回答问题、跟读录音。这一教学过程只是保证学生能够听懂文本,但是学生没有语言的输出。我们仔细分析文本会发现,本课时有Plan and speak这一板块,这一内容恰恰就是要求学生基于单元话题将本课时听力内容转换为语言输出。这一活动需要学生先对开放日活动的项目、时间、地点进行合理规划,这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然后学生需要基于本课时的语言点,将规划的内容输出,只有听说匹配完成,才能通过以听促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听前缺少思维激活,听时缺少目的性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能会为了听而听,因此常常告诉学生“Let'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听完之后询问学生听力文本的细节信息,这样的听力教学是无效的,学生在听的时候也是漫无目的,对学生的听力技能培养没有任何帮助。为了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教师应该设计好听前问题,即在播放听力之前,教师应该通过一些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测甚至讨论,在听前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在播放听力之前,应该就听力文本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听的过程中所碰到的障碍,降低听力难度。
      (三)听说教学活动设计缺少层次性、开放性
      在听说课的输入环节,教师常常会采用听文本完成表格、听文本判断正误来处理听力材料,在输出环节,教师多采用角色扮演、补全空格完成对话、基于所给句型完成对话等形式来巩固学生的口语表达。但这些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听说课,并且这些只是在考查学生的朗读、记忆等能力,他们无需加入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即可完成,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未能起到促进作用。
      (四)听说教学活动脱离学生的真实情景
      教材的听力文本常常会以一种情景展开,情景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结构,提升语言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时过于重视句型结构的操练,误认为句型结构熟练就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然而缺乏语境的语言结构会导致学生在输出时无法将句型与具体运用语境建立联系,导致无话可说。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U8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 Ideas about the future of our school”,这一课时的重点句式结构为:
      S1: What changes would you like to see in our school?
      S2: I'd like to...
      S3: It would be possible/impossible/necessary/unnecessary/nice/difficult to...
      如果教師仅仅呈现这个句式结构,让学生进行对话操练,很有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学生只会说课本中出现的几种变化情况,例如“have more books in our library”“have less homework”等,使得学生思维僵化。第二,学生无话可说,起不到巩固作用。
      除了上述情况,课堂中还常常会出现另一种脱离真实情景的情况,即教师创设了情景,但却丝毫没有效果,原因在于该情境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表示征求他人意见的交际句型时,教师创设了下列情景:假设学生在公司上班,分别扮演老板和员工。由于学生从未担任过员工或老板之中的任何一种角色,因此在这一情景下,学生的语言显得苍白,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对话。
      三、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选自牛津上海版英语七年级第一学期Module2 Unit5第三课时“Growing bigger”。Module2 的主题为Changes,兼顾了“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两大话题范畴。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Changes这一模块涉及的未来职业、季节变化等话题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听读活动中,识别个人信息并掌握相关语言技能。本节课为听说课,本单元的内容为谈论自己未来的生活,包括外貌、职业等。本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听文本,获取Joe和Ben的爱好、未来的外貌以及职业等信息,并结合句型“What will ... be like in 15 years”以及 “What will... possibly be”,谈论Joe和Ben的未来以及自己可能的未来。本节课的两段听力文本结构十分相似,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突显出听的不同层次,在输出环节,既要有基于文本的语言巩固,也应跳脱文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未来,真正在以听促说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