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472 点击:
摘 要:欧·亨利是19世纪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用看似幽默实则心酸的语言揭示了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的笔下大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欧·亨利式的结尾常常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最后一片叶子》描写了纽约底层人民的辛酸,语言生动有趣。本文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比评析了黄源深和吴文智两位译者的译本,从词汇、修辞和句子三个层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体现欧·亨利语言的精美。
关键词:欧·亨利;功能对等;修辞;翻译评论
作者简介:施春霞,安徽新华学院。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伯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华盛顿贫民窟,在寒冷的11月,琼希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基本上丧失了生的希望,她将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作为其生命的象征,休为了挽救她的好朋友,将琼希的想法告诉了她们的邻居贝尔曼。第二天,心灰意冷的琼希打开窗帘,看到最后一片叶子经历一夜的风雨后,仍顽强停留在常春藤上,她因此重新燃起生的希望。殊不知,这片叶子是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偷偷画在墙上的,但他也因此而感染了肺炎,不幸离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完成了此生最震撼的杰作,挽救了一位年轻人的生命。
二、译者简介
黄源深,悉尼大学硕士,1940年生于浙江新昌,1962年参加工作,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他的主要译作有《简·爱》《归宿》《最后一片叶子》等。
吴文智,笔名兆彬,安徽歙县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原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医学信息室主任,长期从事医学信息研究、外语翻译实践与研究。
三、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在研究《圣经》翻譯的过程中,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对应,否则会使译文变得死板不通顺,要用最恰当的语言再现源语的信息。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上的对等,还包括句法、篇章和文体对等,意义是最重要的而形式其次,该理论在翻译中应用十分广泛。为了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的同时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以及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反应,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关注形式,还要重视意义的传播。
四、译文对比与赏析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选取了黄源深和吴文智二人的译本,从词汇、修辞和句子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评析。
(一)词汇
例1:The Last Leaf
黄译:最后一片叶子
吴译:最后一片叶
评析:题目中虽没有指出是哪一种叶子,但是文中表明该叶子指的是“leaves on the ivy vine”,即常春藤的叶子,因此有的译者将其翻译为“最后一片树叶”就不够妥当,因为它严格来讲不是一棵树,也有的译者将其译为“最后一片藤叶”,该种译法虽然具体,但是缺乏读者想象的空间,而且作者省略“ivy”一词一定有自己的考量,译者翻译时要忠实于作者的意图。黄和吴两位译者将其处理为“叶”和“叶子”,这种译法非常妥当,既符合原文作者的意图,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相比较来说,黄译的“最后一片叶子”更朗朗上口。
例2:“A man?” said Sue, with a jew's-harp twang in her voice.
黄译:“男人?”休吹口琴似地哼了一下。
吴译:“男人?”休像犹太的竖琴一样从鼻子里哼了一下。
评析:当问及琼希是否有挂念的男人时,休哼了一下,表示对挂念男人的不屑,同时也表明休十分了解琼希,她知道琼希没有挂念的男人,这一声“哼”也是休的本能反应。原文中的“jew's-harp”一词,二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译法,黄采用归化法,将其译为“口琴”,这样的译法贴近中国文化,方便读者理解原作的意图,而吴则采用异化法,译为“犹太的竖琴”,这种译法更靠近源语文化,能够让读者体会异域文化色彩。
例3:“You are just like a woman!” yelled Behrman.
黄译:“你也真是个女人!”贝尔曼嚷道。
吴译:“你真是个妇人!”贝尔曼叫道。
评析:原文的“woman”一词,黄的译文处理成“女人”,而吴的译文处理成“妇人”。这句话是贝尔曼听完休的话后对她喊出来的,休本来就是个女人,为什么贝尔曼还要强调一遍呢?通过上下文我们得知,贝尔曼是觉得休的想法很荒唐,汉语中也有“妇人之见”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见解很平庸,因此吴将其译成“妇人”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是地道的中文表达,同时也能让译入语读者准确感受到贝尔曼生气的情绪,达到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效果。
(二)修辞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大多是拟人和拟物修辞,修辞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妙趣横生,意趣盎然,幽默感油然而生,同时带有讽刺的意味,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修辞,使得文章妙趣横生又发人深思。
例4:In November a 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 stalked about the colony, touching 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s.
黄译: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形,医生称之为肺炎的生客,大步在“聚居地”行走,冰冷的手指到处碰人。
关键词:欧·亨利;功能对等;修辞;翻译评论
作者简介:施春霞,安徽新华学院。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伯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华盛顿贫民窟,在寒冷的11月,琼希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基本上丧失了生的希望,她将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作为其生命的象征,休为了挽救她的好朋友,将琼希的想法告诉了她们的邻居贝尔曼。第二天,心灰意冷的琼希打开窗帘,看到最后一片叶子经历一夜的风雨后,仍顽强停留在常春藤上,她因此重新燃起生的希望。殊不知,这片叶子是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偷偷画在墙上的,但他也因此而感染了肺炎,不幸离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完成了此生最震撼的杰作,挽救了一位年轻人的生命。
二、译者简介
黄源深,悉尼大学硕士,1940年生于浙江新昌,1962年参加工作,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他的主要译作有《简·爱》《归宿》《最后一片叶子》等。
吴文智,笔名兆彬,安徽歙县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原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医学信息室主任,长期从事医学信息研究、外语翻译实践与研究。
三、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在研究《圣经》翻譯的过程中,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对应,否则会使译文变得死板不通顺,要用最恰当的语言再现源语的信息。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上的对等,还包括句法、篇章和文体对等,意义是最重要的而形式其次,该理论在翻译中应用十分广泛。为了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的同时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以及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反应,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关注形式,还要重视意义的传播。
四、译文对比与赏析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选取了黄源深和吴文智二人的译本,从词汇、修辞和句子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评析。
(一)词汇
例1:The Last Leaf
黄译:最后一片叶子
吴译:最后一片叶
评析:题目中虽没有指出是哪一种叶子,但是文中表明该叶子指的是“leaves on the ivy vine”,即常春藤的叶子,因此有的译者将其翻译为“最后一片树叶”就不够妥当,因为它严格来讲不是一棵树,也有的译者将其译为“最后一片藤叶”,该种译法虽然具体,但是缺乏读者想象的空间,而且作者省略“ivy”一词一定有自己的考量,译者翻译时要忠实于作者的意图。黄和吴两位译者将其处理为“叶”和“叶子”,这种译法非常妥当,既符合原文作者的意图,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相比较来说,黄译的“最后一片叶子”更朗朗上口。
例2:“A man?” said Sue, with a jew's-harp twang in her voice.
黄译:“男人?”休吹口琴似地哼了一下。
吴译:“男人?”休像犹太的竖琴一样从鼻子里哼了一下。
评析:当问及琼希是否有挂念的男人时,休哼了一下,表示对挂念男人的不屑,同时也表明休十分了解琼希,她知道琼希没有挂念的男人,这一声“哼”也是休的本能反应。原文中的“jew's-harp”一词,二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译法,黄采用归化法,将其译为“口琴”,这样的译法贴近中国文化,方便读者理解原作的意图,而吴则采用异化法,译为“犹太的竖琴”,这种译法更靠近源语文化,能够让读者体会异域文化色彩。
例3:“You are just like a woman!” yelled Behrman.
黄译:“你也真是个女人!”贝尔曼嚷道。
吴译:“你真是个妇人!”贝尔曼叫道。
评析:原文的“woman”一词,黄的译文处理成“女人”,而吴的译文处理成“妇人”。这句话是贝尔曼听完休的话后对她喊出来的,休本来就是个女人,为什么贝尔曼还要强调一遍呢?通过上下文我们得知,贝尔曼是觉得休的想法很荒唐,汉语中也有“妇人之见”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见解很平庸,因此吴将其译成“妇人”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是地道的中文表达,同时也能让译入语读者准确感受到贝尔曼生气的情绪,达到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效果。
(二)修辞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大多是拟人和拟物修辞,修辞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妙趣横生,意趣盎然,幽默感油然而生,同时带有讽刺的意味,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修辞,使得文章妙趣横生又发人深思。
例4:In November a 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 stalked about the colony, touching 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s.
黄译: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形,医生称之为肺炎的生客,大步在“聚居地”行走,冰冷的手指到处碰人。
相关推荐
[李岩] 基于现代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张丹丹]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张金莲] 企业管理与内控理论运用的思考
[郭敏] 对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功能的认识及应用
[龚英翔]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分析
[何凌举] 从亚里士多德和罗尔斯分配正义的比较看西方正义理论的
[翁少焕 徐姗 严国] 公共管理舆论资源特征与功能研究
[李鑫] 解析舞蹈审美教育的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刘武朝 徐春成] 商标功能源流考
[罗熙] 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性定位及优化措施构建
[任俊圣] 生死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峰] 基于灰色理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形态预测
[于新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彭晨 许昕]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倪琳妍] 基于服务学习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