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194 点击: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将这一任务落到实处的有效举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出高职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拓宽题材的广度、发掘知识的深度、提升内容的温度,充分发掘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达到“融盐如水,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程思政;高职公共英语
作者简介:曹姗姗,黄娟,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覆盖了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活的英文资料,几乎涵盖了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的绝佳素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能丰富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对于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通过对比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夯实英语技能的同时,如果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文化浸润与精神洗礼,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会对他们整个大学阶段乃至一生都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
如今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等方面多偏重于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重在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文化“一刀切”的现状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西方政治和文化片面的理解和追捧,不利于处于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母语文化的缺失现象也造成了学生对母语文化认知的缺失,不能用辩证的态度去理性地看待文化之间的不同。因此,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加入中国文化,弥补母语文化的认知缺口,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
二、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
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职场涉外沟通的目标是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完成职场情境中的涉外沟通任务,实现顺畅进行跨文化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平等与尊重,富有同情心。多元文化交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树立平等与包容的意识,深刻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遇事不跟风不随大流,具备创新品格和审慎公正的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高度契合,也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和参照。
新课标针对课程实施过程提出了“坚持立德樹人,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具体要求。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覆盖性广、课时较多、时间跨度长的基础学科,充分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所以开展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势在必行。
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索
(一)根据新的课程目标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课程的深度
首先,高职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自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将高职公共英语课堂变成传播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的坚实阵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端正政治立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拒绝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和制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大力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其隐形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改变课程与思政“两张皮”的局面。以笔者所用教材《新职业英语》为例,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Trade”,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下:一是掌握贸易的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二是掌握与贸易相关的英语单词、词组等基本英语表达;三是学会一些贸易中的推销手段;四是学会写销售确认书。这是这一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看到隐藏在课本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地位,中国对外贸易强劲发展背后的原因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对世界的贡献。结合这些思政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有的放矢,在教会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将中国的大国担当、责任和使命感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通过一些针对性强的课堂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发表演讲、进行口语对话和展示,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具备全球化视野,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由此可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挖掘教材的能力。教师能够从课程设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之外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一次精神的升华和三观的重塑。
(二)补充开发教材中的思政内容,拓展课程的广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程思政;高职公共英语
作者简介:曹姗姗,黄娟,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覆盖了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活的英文资料,几乎涵盖了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的绝佳素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能丰富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对于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通过对比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夯实英语技能的同时,如果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文化浸润与精神洗礼,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会对他们整个大学阶段乃至一生都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
如今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等方面多偏重于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重在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文化“一刀切”的现状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西方政治和文化片面的理解和追捧,不利于处于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母语文化的缺失现象也造成了学生对母语文化认知的缺失,不能用辩证的态度去理性地看待文化之间的不同。因此,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加入中国文化,弥补母语文化的认知缺口,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
二、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
高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职场涉外沟通的目标是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完成职场情境中的涉外沟通任务,实现顺畅进行跨文化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平等与尊重,富有同情心。多元文化交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树立平等与包容的意识,深刻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遇事不跟风不随大流,具备创新品格和审慎公正的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高度契合,也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和参照。
新课标针对课程实施过程提出了“坚持立德樹人,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具体要求。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覆盖性广、课时较多、时间跨度长的基础学科,充分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所以开展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势在必行。
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索
(一)根据新的课程目标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课程的深度
首先,高职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自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将高职公共英语课堂变成传播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的坚实阵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端正政治立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拒绝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和制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大力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其隐形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改变课程与思政“两张皮”的局面。以笔者所用教材《新职业英语》为例,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Trade”,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下:一是掌握贸易的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二是掌握与贸易相关的英语单词、词组等基本英语表达;三是学会一些贸易中的推销手段;四是学会写销售确认书。这是这一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看到隐藏在课本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地位,中国对外贸易强劲发展背后的原因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对世界的贡献。结合这些思政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有的放矢,在教会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将中国的大国担当、责任和使命感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通过一些针对性强的课堂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发表演讲、进行口语对话和展示,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具备全球化视野,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由此可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挖掘教材的能力。教师能够从课程设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之外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一次精神的升华和三观的重塑。
(二)补充开发教材中的思政内容,拓展课程的广度
相关推荐
[农桂山]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助推高职院校工作作风建设
[邓红梅] 新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引导途径探析
[张春燕] 浅谈高职学生如何管理
[于杨] 高职高专课堂上的英语教学特点分析
[贾晓雪]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途径的思考
[宋志英 崔文艳] 关于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实训课程的思考
[颜巳伟] 浅析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陶慧敏] 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贾艳梅 曹文霞 康]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杨少坤] 浅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郭译阳] 新博物馆学视角下的博物馆社区文化服务
[周鑫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模式探讨
[徐小菊]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再教育
[付涛 邢敬文 马红] 西方管理学视角下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李玉华] 专业对接产业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