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7600 点击:
  摘 要:翻译文学作品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和传递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而翻译具有唯美主义特色的作品,如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则更要注重再现美学价值。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和例证分析对比孙宜学和孙法理两译本,分别从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层面着手,分析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技巧并指出译文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以及在对比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道林·格雷的画像》;文学翻译;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禹露(1998-),女,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笔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在翻译实践中发展出自己的翻译理论,核心概念就是“功能对等”。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是不可分割的。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首次提出。奈达认为译语读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对该理论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这样的翻译才能看作是动态对等的翻译”。动态对等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感受考虑在内,所关注的核心转为源语信息与译语信息的动态对应。奈达在书中还指出功能对等理论的目标是寻求源语言信息最恰当、最自然的对等。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对动态对等的定义中包含三个因素:“切近”“自然”与“对等”。根据功能对等的要求,译者为实现切近、自然与对等时,往往面临语言形式与意义两个层面的抉择,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但对意义的优先并不代表完全放弃形式对等,不是无约束的“意译”,译者应尽力寻求形式与意义的平衡关系。
  为了避免将动态翻译误解为意译和误译,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采用了“功能对等”来代替“动态对等”,但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奈达指出功能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和最低层次。前者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文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后者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的反应基本一致”。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旨在促进文化交流,传达作品的艺术内涵,而《道林·格雷的画像》等具有审美特征的作品的翻译更应注重审美价值的再现。功能对等理论考虑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与欣赏,以“读者反应论”为翻译标准,更贴合文学作品译文的要求。虽然一些学者可能认为“读者反应”不能作为翻译理论,但文学作品与源语言的文化、宗教、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观点上的差异。这是所有文学翻译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功能对等并不坚持完全对等,而是追求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这可能不是文学翻译中解决文化差异的最佳方法,但它能反映出这一体裁的特殊性,并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展文学作品的美。
  二、《道林·格雷的画像》及译本简介
  (一)《道林·格雷的画像》原著简介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之一,作品涉足诸多体裁,诗歌、剧本、童话集、散文集、书信、随笔、意图集等,列入经典殿堂者数不胜数。他的童话《快樂王子》《夜莺与玫瑰》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他的剧本《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莎乐美》高潮迭起,文辞之胜;而他唯一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字句间落下的是他的影子,是艺术宣言,也是道德劝诫。王尔德崇尚“美”,追求“美”,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是唯美主义的灵魂人物。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深刻地诠释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小说中,王尔德借角色之口,以雄辩的口才卖弄智慧,极尽宣扬享乐主义,让人读之心神动荡,以致被报界抨击为“有毒的书”。唯美主义思想色彩渲染下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不仅以语言之美带给读者极大享受,留下众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语录,其对美与道德的思想碰撞,则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道林·格雷是一个有着纯善心灵的美貌少年。艺术家巴兹尔·哈沃德为他画了一幅画像。看到画像的道林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美,却在朋友亨利勋爵的一番韶华易逝的言论下恐慌嫉妒起来,他对画像许下了愿望:他的青春将永存,所有岁月的衰老和罪恶只会反映在这幅画上。道林起初并没有将愿望当真,但当他玩弄一位女演员的感情,致其自杀时,他发现画像中的自己发生了邪恶的变化。自甘堕落的道林在现实中容光焕发,美貌惊人,而画像中的那个人承受着他的恶果,日渐丑陋。十八年后,道林再也无法忍受画像,无法忍受自己肮脏的灵魂,谋杀好心相劝的画家并导致前来复仇的女演员的弟弟意外死亡,他的死亡唤醒了道林的良知。最终,道林选择毁掉这张丑陋的肖像。然而,扎进画像的刀子却扎入了他的胸膛,他变得面目可憎,画像却恢复了最初的模样。
  (二)两译本介绍
  前人对《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研究多为分析其美学思想,对翻译的研究不多,其中主要研究对象为荣如德与黄源深的版本,但二位译者的译本如今已无购买途径,且本文不打算研究前人已讨论的问题,因此选择了孙宜学和孙法理两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孙宜学与孙法理的译本在中国广泛传播,译者也都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孙宜学博士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编、译著40余部。在2017年翻译《道林·格雷的画像》之前,他已经编写了《审判王尔德实录》和《奥斯卡·王尔德自传》,并撰写了《凋谢的百合——王尔德的画像》。可以说,在开始翻译小说之前,孙宜学就已对王尔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孙宜学的译本更能准确地把握王尔德的思想。而作为著名的翻译家的孙法理,译著众多,专攻文学翻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家,孙法理将许多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致力于文学活动与文化交流。他深厚的写作技巧和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在对《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翻译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译本深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