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6778 点击:
摘 要:读后续写作为高考综合改革后高考英语试卷写作题的第二节,主要考查学生的段落衔接能力、续写段落词汇运用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丰富性以及全文的连贯性。本文以2021年6月浙江卷中的读后续写题为例,并结合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和斯温的输出理论,探讨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读后续写
作者简介:李娜(1998-),女,吉林德惠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使用),首次提出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两种新题型,于2016年第一次出现在浙江省英语考试中,后逐渐推广到全国。
一、读后续写的研究背景
作为高考英语试卷写作的新题型,读后续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读后续写要求学生阅读所给材料后,根据所给出的两段段首句进行文章续写,使之成为一篇语义连贯、结构合理、情节完整的文章。读后续写,不但需要学生正确地运用单词、短语、句型等,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原文材料,整理续写内容,学会润色语言,从而形成统一连贯,表意清晰的续写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重视写作,经常谈论学生的写作技巧不行,好像语言水平是以写作为标准似的。如果阅读的基础训练不到位,写作水平就不会提升。”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模式逐渐流行起来。但是,目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缺少真实的语境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发展受到限制。在目前的读后续写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刻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使得其后续的内容仅限于根据情节发展或继续使用其他语言进行表达。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生在阅读素材时忽视了文章的主题,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筆者对浙江省历年读后续写真题进行了研究,2016年10月新高考读后续写文本是关于Jane与丈夫Tom驱车去森林野营时发生争吵,赌气离开,后来迷路的故事;2017年6月新高考读后续写是关于Mac和几个朋友从家里出发骑行去阿拉斯加,途中遇险的故事;2017年11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是通过对旅程中故事的描写刻画出妈妈的人物性格;2018年6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是父亲为了让大家过一个不同以往的暑假,带一家人去了Uncle Paul的农场,在那里,“我”在父亲的陪伴下体验了骑马;2020年1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是男孩离家上大学,在校门口与家人和宠物狗Poppy依依惜别的场景,体现了家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浓浓的温情;2020年6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为“我”和妻子埃莉怀揣着要给北极熊拍照的梦想去了被称为“世界北极熊之都”的加拿大曼尼托巴丘吉尔镇外的研究营,一头饥肠辘辘的北极熊被食物味道所吸引,企图袭击他们的营地,一场人熊大战“一触即发”;2021年1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讲述的是万圣节发生的一件囧事:作者为了证明自己带回家的南瓜是最重的,将头伸进了已掏空瓜瓤的南瓜里,结果却被死死卡住。从读后续写的话题来看,续写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
二、读后续写的理论依据
(一)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理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要使语言习得顺利发生,一定数量的目的语的输入非常关键。所以作为输出的英语写作不应该单独出现,相反,它应该与作为输入的英语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克拉申的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四个特点:易懂、有趣、相关、非语法程序安排、充足的输入量。其中,易懂(可理解性的输入)非常重要,为此,克拉申还提出了一个“i+1”的语言输入公式。他将“i”作为当前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i+1”作为下一阶段语言发展程度的标志,而当前语言能力与下一阶段的差异,用“1”表示。所以,只有把“i+1”的学习资料输入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斯温(Swain)的输出理论
作为对输入假说的批判与补充,斯温提出了“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斯温不仅建议学习者通过输出训练来改善二语习得的流畅性,而且总结出语言输出的三个主要功能,即注意/触发功能、假设检验功能、元语言功能,斯温和其他学者多次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三个功能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三、读后续写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2021年6月浙江卷读后续写题,语篇内容接近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可读性强。
(二)教学过程
1.故事情节分析。作者开篇交代了不善言辞的父亲从小辍学,打工赚钱去贴补家用。父子两人互相不理解,作者轻视做卡车司机的父亲,觉得自己高中毕业就可以碾压父亲的所有成就。在作者即将升入八年级的那个暑假,作者去隔壁邻居家打工,虽然工作繁重,但作者还是很期待工资。这时父亲提醒作者工作是迈向成长的一步,终于可以补贴家用了。作者意识到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不属于自己,觉得太不公平了。
我拿着两周的薪水共119美元回到家,父亲想找我谈谈……
父亲让我随自己心意支配我的薪水,我感到十分惊讶……
2.人物性格分析。教师提问:“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in characters?”。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父亲与“我”有一些截然相反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父亲工作大半生主要为了供养家庭,而我过着相对来说无忧无虑的生活还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种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目标下,父亲和“我”的故事会有什么样的进展呢?
关键词:新高考;读后续写
作者简介:李娜(1998-),女,吉林德惠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使用),首次提出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两种新题型,于2016年第一次出现在浙江省英语考试中,后逐渐推广到全国。
一、读后续写的研究背景
作为高考英语试卷写作的新题型,读后续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读后续写要求学生阅读所给材料后,根据所给出的两段段首句进行文章续写,使之成为一篇语义连贯、结构合理、情节完整的文章。读后续写,不但需要学生正确地运用单词、短语、句型等,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原文材料,整理续写内容,学会润色语言,从而形成统一连贯,表意清晰的续写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重视写作,经常谈论学生的写作技巧不行,好像语言水平是以写作为标准似的。如果阅读的基础训练不到位,写作水平就不会提升。”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模式逐渐流行起来。但是,目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缺少真实的语境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发展受到限制。在目前的读后续写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刻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使得其后续的内容仅限于根据情节发展或继续使用其他语言进行表达。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生在阅读素材时忽视了文章的主题,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筆者对浙江省历年读后续写真题进行了研究,2016年10月新高考读后续写文本是关于Jane与丈夫Tom驱车去森林野营时发生争吵,赌气离开,后来迷路的故事;2017年6月新高考读后续写是关于Mac和几个朋友从家里出发骑行去阿拉斯加,途中遇险的故事;2017年11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是通过对旅程中故事的描写刻画出妈妈的人物性格;2018年6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是父亲为了让大家过一个不同以往的暑假,带一家人去了Uncle Paul的农场,在那里,“我”在父亲的陪伴下体验了骑马;2020年1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是男孩离家上大学,在校门口与家人和宠物狗Poppy依依惜别的场景,体现了家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浓浓的温情;2020年6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为“我”和妻子埃莉怀揣着要给北极熊拍照的梦想去了被称为“世界北极熊之都”的加拿大曼尼托巴丘吉尔镇外的研究营,一头饥肠辘辘的北极熊被食物味道所吸引,企图袭击他们的营地,一场人熊大战“一触即发”;2021年1月新高考读后续写内容讲述的是万圣节发生的一件囧事:作者为了证明自己带回家的南瓜是最重的,将头伸进了已掏空瓜瓤的南瓜里,结果却被死死卡住。从读后续写的话题来看,续写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
二、读后续写的理论依据
(一)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理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要使语言习得顺利发生,一定数量的目的语的输入非常关键。所以作为输出的英语写作不应该单独出现,相反,它应该与作为输入的英语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克拉申的理想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四个特点:易懂、有趣、相关、非语法程序安排、充足的输入量。其中,易懂(可理解性的输入)非常重要,为此,克拉申还提出了一个“i+1”的语言输入公式。他将“i”作为当前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i+1”作为下一阶段语言发展程度的标志,而当前语言能力与下一阶段的差异,用“1”表示。所以,只有把“i+1”的学习资料输入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斯温(Swain)的输出理论
作为对输入假说的批判与补充,斯温提出了“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斯温不仅建议学习者通过输出训练来改善二语习得的流畅性,而且总结出语言输出的三个主要功能,即注意/触发功能、假设检验功能、元语言功能,斯温和其他学者多次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三个功能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三、读后续写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2021年6月浙江卷读后续写题,语篇内容接近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可读性强。
(二)教学过程
1.故事情节分析。作者开篇交代了不善言辞的父亲从小辍学,打工赚钱去贴补家用。父子两人互相不理解,作者轻视做卡车司机的父亲,觉得自己高中毕业就可以碾压父亲的所有成就。在作者即将升入八年级的那个暑假,作者去隔壁邻居家打工,虽然工作繁重,但作者还是很期待工资。这时父亲提醒作者工作是迈向成长的一步,终于可以补贴家用了。作者意识到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不属于自己,觉得太不公平了。
我拿着两周的薪水共119美元回到家,父亲想找我谈谈……
父亲让我随自己心意支配我的薪水,我感到十分惊讶……
2.人物性格分析。教师提问:“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in characters?”。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父亲与“我”有一些截然相反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父亲工作大半生主要为了供养家庭,而我过着相对来说无忧无虑的生活还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种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目标下,父亲和“我”的故事会有什么样的进展呢?
相关推荐
[黄彩云] 班主任备战高考100天策略
[朱静]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考改革
[马金花] 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周献策] 新媒体背景下基于管理科学视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析
[吴锦嵩] 减能增效背景下企业处置闲置报废物资的路径探究
[黄伟鹏 曾嘉亮]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浦发银行打造小微金融全新模式研究
[黄安梁]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方法
[周辉] 基于学生工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比调查
[池志勇 李荣菊]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正向效应”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
[李峰] 浅析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省高校区域化发展的模式和路
[李玉华] 专业对接产业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张智勇] 绿色保险背景下我国保险业的机遇与挑战
[蔡琳] 浅析全媒体背景下电视传媒的商业模式
[代小玲] 高职技能型高考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现象与对策
[靳小云] 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