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6941 点击:
摘 要:翻译工作者的困难在于不同文化内涵的传递,翻译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每一种语言文化下的独特词汇都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去准确描述,这类文化负载词承载了鲜明且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意境,本文便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展开了详细讨论,希望能搜索到合适的翻译方法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
作者简介:杨丽敏(1977-),女,江苏人,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
一、“饺子”等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据传张仲景在回乡之际,正值严冬,许多贫苦百姓无处可去、无钱买食、无物御寒,甚至有不少人都出现耳朵冻烂的情况,张仲景为帮助百姓,命令其弟子在冬天熬煮汤药,将羊肉和驱寒的药物煮好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再次煮熟,连汤带面皮均分给百姓,百姓吃了后不仅全身暖和,而且耳朵发热,许多患有耳疮的百姓都被治好了,于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在春节早上吃饺子的传统,体现了人们渴望辞旧迎新的愿望,饺子也象征着元宝和钱,包饺子则是要在新的一年诸事顺利,留住福运。
对于“饺子”这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大多使用归化译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中国传统食物,因此其翻译是“Dumpling”。但是该单词在英语中有着其本身的含义,代表了用面粉捏成的小面团,从词义上并不能展现出饺子形似耳朵的特征,也不能展现出饺子是在面皮里包馅的制作特征,该单词不具有唯一性。其实在以往的翻译中,“Dumpling”可以用来指中国包子、饺子、小笼包、烧麦等一系列面食食物,但却不能突出每一项食物的独有特征和深刻内涵。因此,为了突出中华文化复杂词的文化特征和风格,现在人们越来越使用音译 “jiaozi”,或者是添加一些音译加注,辅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食物,这种翻译还保留了中国食物的特色。很多时候中国某些富有深刻内涵的文化负载词并不能简单地用两三个英语单词进行直译,需要较长的语句描述,因此可以采用音译,该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音韵和文化特色,向外国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加上辅助说明,外国读者便能深刻理解类似于饺子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既简单明了,又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负载词的传播。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负载词都能用音译法来翻译,还有其他更贴切的翻译方式,下文对中华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展开探究。
二、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是将每一个汉语单词进行翻译,该翻译方法能够使译文保留汉语的原味,这种原味不仅指汉语内容的表述,还包括汉语所创造的意象和文化。比如,最常见的“丢脸”“鱼米之乡”“三农问题”等词汇,丢脸的意思是丢了脸面,用英语直译就变成了“lose face”,“鱼米之乡”是汉语成语,意思是盛产鱼和稻米的地方,根据汉语原意直接翻译就是“a land of fish and rice”,“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建设现代化农业所遇到的三大问题,在这里就可以简单翻译为“Three Rural Issues”,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直译的翻译方式不仅能够以精炼的英语单词直接翻译中文内容,同时还保留了一些中华文化特质,比如face不仅有脸、面孔的意思,还有面子、威严的解释,汉语中的脸正好也包括这两种解释,用face直译很有代表性。
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直译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忠实地传达出原文内容和保留原文风格,这种方法在外译时可以保留中国一些习俗和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还保留了一些汉语结构特色。比如“春联”的翻译是“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联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春联”本意就是中华人民在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因此将“春”翻译成“spring festival”尤其能够凸显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将“联”直译成对联即可,如此便能通俗易懂地翻译出“春联”本意,还能展现出其中的中国文化特色。“年画”也是如此,“年”突出了中国传统迎新年的文化特色,这里直译成“New Year”,借用了英语“happy new year”的新年表述,凸显了中国的新年习俗,“画”则用“paintings”代替,充分保留了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原文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成语和谚语的翻译也是如此,比如“一箭双雕”,该成语的本意是形容某一个人的箭术非常高超,他能够做到用一支箭射死两只雕,该成语的深度释义指做成一件事能达到两个目的或者获取两方面利益。利用直译法就是对成语的原义进行翻译,即“kill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将该句子放入语境,人们便能理解该成语的深层意思,这种深层含义的比喻性会更加深刻,该方法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化。
(二)意译
意译一般是指异化翻译法,异化是通过打破日常翻译形式来实现原意和内涵的保留。很多译者将自身局限在翻译规则中,翻译后的作品存在概念模糊、原意表述不清、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缺乏异国情调、丧失原有文化习俗等问题。为了规避这些缺陷,译者可以不完全遵循原有语言的规范性,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风格,通过表述形式的突破达到与原文意思、风格高度一致。比如“航友宾馆”,倘若直接进行翻译,“航友”是这家旅馆的名字,旅馆则代表了该建筑地址的性质,该旅馆翻译为“Hangyou Hotel”,这里的“航友”用拼音来表示,但“航”这个词的发音和英语中的“吊死”(hang)是一样的,后面再加上“友”字的拼音,很容易让外国友人误以为是“吊死你酒店”,这种翻译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不能直接翻译,而应该采取意译法。“航友”这个词,就是对路过的所有旅客的亲切问候,而“航友”这个词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文化特色,所以就可以用如“Airmate”“travel companion”这样的词语来表达。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
作者简介:杨丽敏(1977-),女,江苏人,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
一、“饺子”等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据传张仲景在回乡之际,正值严冬,许多贫苦百姓无处可去、无钱买食、无物御寒,甚至有不少人都出现耳朵冻烂的情况,张仲景为帮助百姓,命令其弟子在冬天熬煮汤药,将羊肉和驱寒的药物煮好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再次煮熟,连汤带面皮均分给百姓,百姓吃了后不仅全身暖和,而且耳朵发热,许多患有耳疮的百姓都被治好了,于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在春节早上吃饺子的传统,体现了人们渴望辞旧迎新的愿望,饺子也象征着元宝和钱,包饺子则是要在新的一年诸事顺利,留住福运。
对于“饺子”这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大多使用归化译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中国传统食物,因此其翻译是“Dumpling”。但是该单词在英语中有着其本身的含义,代表了用面粉捏成的小面团,从词义上并不能展现出饺子形似耳朵的特征,也不能展现出饺子是在面皮里包馅的制作特征,该单词不具有唯一性。其实在以往的翻译中,“Dumpling”可以用来指中国包子、饺子、小笼包、烧麦等一系列面食食物,但却不能突出每一项食物的独有特征和深刻内涵。因此,为了突出中华文化复杂词的文化特征和风格,现在人们越来越使用音译 “jiaozi”,或者是添加一些音译加注,辅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食物,这种翻译还保留了中国食物的特色。很多时候中国某些富有深刻内涵的文化负载词并不能简单地用两三个英语单词进行直译,需要较长的语句描述,因此可以采用音译,该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音韵和文化特色,向外国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加上辅助说明,外国读者便能深刻理解类似于饺子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既简单明了,又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负载词的传播。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负载词都能用音译法来翻译,还有其他更贴切的翻译方式,下文对中华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展开探究。
二、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是将每一个汉语单词进行翻译,该翻译方法能够使译文保留汉语的原味,这种原味不仅指汉语内容的表述,还包括汉语所创造的意象和文化。比如,最常见的“丢脸”“鱼米之乡”“三农问题”等词汇,丢脸的意思是丢了脸面,用英语直译就变成了“lose face”,“鱼米之乡”是汉语成语,意思是盛产鱼和稻米的地方,根据汉语原意直接翻译就是“a land of fish and rice”,“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建设现代化农业所遇到的三大问题,在这里就可以简单翻译为“Three Rural Issues”,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直译的翻译方式不仅能够以精炼的英语单词直接翻译中文内容,同时还保留了一些中华文化特质,比如face不仅有脸、面孔的意思,还有面子、威严的解释,汉语中的脸正好也包括这两种解释,用face直译很有代表性。
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直译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忠实地传达出原文内容和保留原文风格,这种方法在外译时可以保留中国一些习俗和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还保留了一些汉语结构特色。比如“春联”的翻译是“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联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春联”本意就是中华人民在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因此将“春”翻译成“spring festival”尤其能够凸显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将“联”直译成对联即可,如此便能通俗易懂地翻译出“春联”本意,还能展现出其中的中国文化特色。“年画”也是如此,“年”突出了中国传统迎新年的文化特色,这里直译成“New Year”,借用了英语“happy new year”的新年表述,凸显了中国的新年习俗,“画”则用“paintings”代替,充分保留了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原文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成语和谚语的翻译也是如此,比如“一箭双雕”,该成语的本意是形容某一个人的箭术非常高超,他能够做到用一支箭射死两只雕,该成语的深度释义指做成一件事能达到两个目的或者获取两方面利益。利用直译法就是对成语的原义进行翻译,即“kill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将该句子放入语境,人们便能理解该成语的深层意思,这种深层含义的比喻性会更加深刻,该方法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化。
(二)意译
意译一般是指异化翻译法,异化是通过打破日常翻译形式来实现原意和内涵的保留。很多译者将自身局限在翻译规则中,翻译后的作品存在概念模糊、原意表述不清、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缺乏异国情调、丧失原有文化习俗等问题。为了规避这些缺陷,译者可以不完全遵循原有语言的规范性,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风格,通过表述形式的突破达到与原文意思、风格高度一致。比如“航友宾馆”,倘若直接进行翻译,“航友”是这家旅馆的名字,旅馆则代表了该建筑地址的性质,该旅馆翻译为“Hangyou Hotel”,这里的“航友”用拼音来表示,但“航”这个词的发音和英语中的“吊死”(hang)是一样的,后面再加上“友”字的拼音,很容易让外国友人误以为是“吊死你酒店”,这种翻译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不能直接翻译,而应该采取意译法。“航友”这个词,就是对路过的所有旅客的亲切问候,而“航友”这个词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文化特色,所以就可以用如“Airmate”“travel companion”这样的词语来表达。
相关推荐
[王琳] 论杜威德育观对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李春芳]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与发展初探
[张丹 李川] 在“中国梦”视域统领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姚琨] 中国文化传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杨帅] 印日关系的走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孙丽 刘禹莹 潘婧] 浅谈“中国式过马路”
[白清平 李长真]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戴宏军 王晓军] 边疆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徐景彩] 论中国梦与青年文化认同
[季立军] 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徐增鎏 许溪] 基于存续传统文化与活化创意教育 初探高等艺术院校育
[毛新华] 中国艺术品市场营销分析
[王洋] 论中国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衣丰]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
[唐剑峰] 煤炭开采领域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