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7609 点击: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8~),女,汉族,甘肃临夏人,临夏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教学。
摘 要:中国现阶段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坚决做到减量而不减质,要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持续钻研创新,同时加大家庭教育协同作用,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时代教育。
关键词:“双减”政策;“互联网+”教育;教师心理救助;家校协同;教育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7-0019-04
一、引言
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这对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智慧校园”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目标等方面提供相关支持,是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就针对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及“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二、“双减”大背景下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的问题
1.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课下进行大量的刷题训练,这种教学方式效能低下,学生也会感到知识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最终无法实现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教学目标目的,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的素养目标更无从谈起。
2. 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度,尤其是教师心理动态监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果教师身上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得不到及时解决,教师很有可能会将诸如此类心理情绪带到课堂,从而影响和谐的课堂氛围,降低教学质量,甚至于将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们。
3. “双减”政策下教师面临减量不减质的压力。“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老师来说是新的挑战,怎样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能,这对大部分一直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教师身上的压力自然不小,这也使老师在教学上面临着诸多的焦虑和困惑。
4.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和性格差异化的问题,那么作为老师也该正确处理这种不平衡。首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孩子,正是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抑或是出现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么作为孩子这个阶段的教育主体,教师应给予孩子正确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信心。
(二)家长层面的问题
1. 家长不能很好地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
家长是孩子教育成长阶段的另一双翅膀,如果家校没有协同,那么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校与家庭教育就会成为“两张皮”,这样会更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和学习生活压力,进而严重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 孩子面临着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
有的父母经常将家庭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或是当着孩子面吵架,有的甚至当着孩子面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并未考虑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多大的伤害,这也是一些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
3. 家长强制改变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目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他们仍采用传统的强迫式教育方式,以爱的名义替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各种艺术类培训班,甚至孩子在家里完全按照家长的安排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此类行为严重剥夺了孩子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生活和学习自由,所以教育改革也包括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要给孩子以更多的时间和自由,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家庭活动,充分发现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三、教育提质增效的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地中小学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以求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那么,针对新时代下的教育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共同发力,为孩子们的教育赋能发力?
(一)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师资力量扩能升级
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帮助教师一起走出一条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子。比如,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创新教学培训,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各种教育示范项目带动各地有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要在信息化引领下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新模式,落实应用、重视应用、强化应用,真正解决制约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体化信息提升瓶颈,抓实抓好管理全环节和服务全领域的数字化应用。特别是,要在课堂教学上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持的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环境,加快5G技术赋能下的少儿编程、人工智能、虚拟教学环境、数字教材应用、本土数字生态圈构筑等,引领基础教育课堂创新变革。使得每个老师都能够通过这样的培训找到自己独特的高效授课模式,教师要夯实“三精三有”教学理念,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精”主要针对做的量,是指少但有质量;“准”主要是指有针对性,结合教学目标有计划地选择教学要点和布置作业,各科老师要转变以往教学观念,要杜绝课堂随意课下补课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好孩子们宝贵的课堂时间,争取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到课后,这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和高效的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学习上再下苦功,在学习中弥补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经验短板,更要在执行上铆足劲,努力比学赶超,奋勇爭先。
2. 在目前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育新模式,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城区学校优质资源、教育教学资源,以县城学校带动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教育”的新路子,要在新时代新教育体制下做好“教育价值链”的延链补链,充分发挥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传、帮、带”作用,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互联网模式下互通互享。如针对农村教学点教师老龄化现象,建立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共同体;针对“音”“美”“体”专业教师不足问题,实施城乡“音”“美”“体”教学共同体;开展城乡“音”“美”“体”同步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经验交流及问题研讨,弥补城乡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短板,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示范帮扶带动作用,适时开展校内“名师课堂”同步教学,提高各学科老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摘 要:中国现阶段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正确地理解和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坚决做到减量而不减质,要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持续钻研创新,同时加大家庭教育协同作用,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时代教育。
关键词:“双减”政策;“互联网+”教育;教师心理救助;家校协同;教育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7-0019-04
一、引言
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这对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智慧校园”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目标等方面提供相关支持,是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就针对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及“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二、“双减”大背景下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的问题
1.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课下进行大量的刷题训练,这种教学方式效能低下,学生也会感到知识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最终无法实现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教学目标目的,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的素养目标更无从谈起。
2. 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对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度,尤其是教师心理动态监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果教师身上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得不到及时解决,教师很有可能会将诸如此类心理情绪带到课堂,从而影响和谐的课堂氛围,降低教学质量,甚至于将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们。
3. “双减”政策下教师面临减量不减质的压力。“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老师来说是新的挑战,怎样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能,这对大部分一直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教师身上的压力自然不小,这也使老师在教学上面临着诸多的焦虑和困惑。
4.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和性格差异化的问题,那么作为老师也该正确处理这种不平衡。首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孩子,正是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抑或是出现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么作为孩子这个阶段的教育主体,教师应给予孩子正确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信心。
(二)家长层面的问题
1. 家长不能很好地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
家长是孩子教育成长阶段的另一双翅膀,如果家校没有协同,那么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校与家庭教育就会成为“两张皮”,这样会更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和学习生活压力,进而严重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 孩子面临着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
有的父母经常将家庭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或是当着孩子面吵架,有的甚至当着孩子面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并未考虑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多大的伤害,这也是一些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
3. 家长强制改变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目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他们仍采用传统的强迫式教育方式,以爱的名义替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各种艺术类培训班,甚至孩子在家里完全按照家长的安排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此类行为严重剥夺了孩子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生活和学习自由,所以教育改革也包括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要给孩子以更多的时间和自由,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家庭活动,充分发现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三、教育提质增效的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地中小学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以求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那么,针对新时代下的教育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共同发力,为孩子们的教育赋能发力?
(一)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师资力量扩能升级
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帮助教师一起走出一条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子。比如,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创新教学培训,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各种教育示范项目带动各地有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要在信息化引领下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新模式,落实应用、重视应用、强化应用,真正解决制约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体化信息提升瓶颈,抓实抓好管理全环节和服务全领域的数字化应用。特别是,要在课堂教学上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持的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环境,加快5G技术赋能下的少儿编程、人工智能、虚拟教学环境、数字教材应用、本土数字生态圈构筑等,引领基础教育课堂创新变革。使得每个老师都能够通过这样的培训找到自己独特的高效授课模式,教师要夯实“三精三有”教学理念,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精”主要针对做的量,是指少但有质量;“准”主要是指有针对性,结合教学目标有计划地选择教学要点和布置作业,各科老师要转变以往教学观念,要杜绝课堂随意课下补课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好孩子们宝贵的课堂时间,争取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到课后,这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和高效的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学习上再下苦功,在学习中弥补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经验短板,更要在执行上铆足劲,努力比学赶超,奋勇爭先。
2. 在目前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育新模式,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城区学校优质资源、教育教学资源,以县城学校带动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教育”的新路子,要在新时代新教育体制下做好“教育价值链”的延链补链,充分发挥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传、帮、带”作用,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互联网模式下互通互享。如针对农村教学点教师老龄化现象,建立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共同体;针对“音”“美”“体”专业教师不足问题,实施城乡“音”“美”“体”教学共同体;开展城乡“音”“美”“体”同步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经验交流及问题研讨,弥补城乡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短板,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示范帮扶带动作用,适时开展校内“名师课堂”同步教学,提高各学科老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相关推荐
[陶慧敏]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吴承仕] 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刘建兰]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杨文华]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鲁开琛] 党员干部如何在企业中发挥带头作用
[夏杨霏] 清朝治边民族政策刍议
[张天骄] 秦汉时期的羁縻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比较
[张晓瑛] 如何在大学体育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聂淑琴]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法律德育教育
[李扬] 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
[宝力格 朝鲁门其] 草原生态改良及牧民增收的政策探讨
[吴建茜] 高校大学生转专业原因及政策效果调查
[汤静怡] 浅议如何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
[刘祥龙]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分析
[张晓宇] 黑龙江省县域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