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绮娜 字数:4638 点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少年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当今离异、分化家庭的剧增,使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如何引导家长,帮助这些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已成为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班主任不仅应该教育孩子本人,还要注意和家长沟通,和家长共同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让他们的世界也春色满园,充满阳光。

【关键词】单亲;健全人格;心理辅导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家庭现状

班级中可可的父母婚姻由于种种原因,经过近两年的调解无法挽回,可可被判给爸爸抚养,暂时由妈妈照顾。在父母协商分手期间,可可已经察觉到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她从来都不说什么。她也会小心翼翼地绕开这个不愿接触的话题,在家里对妈妈也是百依百顺。可是她到了学校会躲到角落里偷偷哭泣。

(二)学习现状

可可在英语口语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班级中的“外语小专家”,她外表机灵、口齿伶俐,表达能力强,擅长手工制作,剪纸、她的体育成绩也很好,还曾作为校田径队队员参加过市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三)心理现状

可可一直学习成绩优秀,脸上却常常流露出淡淡的哀伤,上课发言总是显得有些迟疑,课间活动时会偷偷地哭泣,大眼睛里充满了迷茫。

二、个案问题分析

许多专家经多方面调查研究证明,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仅次于父母死亡。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经受过心灵的创伤,往往性格内向、自卑,总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然孤居一隅,远离伙伴群体,对社会和家庭生活失去美好的憧憬,变得懦弱、孤僻、暴躁,缺乏自信心。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小的冲击,她不知道什么是值得信赖的,不知道父母是否还爱她。她的“古怪”是因为在她幼小的心灵安全感的缺失。

三、个案辅导过程

针对可可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家庭、学校、老师、社会等角度,全方位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多方助力,协力同心助学子自信回归。

(一)协力同心,困惑学子齐帮扶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港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其根源来自于单亲家庭教育的缺位。因此,我们加强了家校共育力度,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科学育人观。

1.约见可可的妈妈面谈,告知可可在校的表现,强调家长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要因为工作忙忽略了孩子。每天要亲自接送孩子,并且每周六、周日一定要和可可在一起,平时要对孩子的作业认真检查,每周一次外出活动,让可可感觉到妈妈一直很重视她。

2.利用网络笔者及时让可可爸爸了解可可情绪上的细微变化,请爸爸及时打电话与女儿沟通。让他们父女虽然远隔天涯,仍有近在咫尺的感觉。通过家校良性互动,共同研究教育措施,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促进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

笔者和可可父母的联系一直持续不断,架起了父母和孩子心灵互动的桥梁。当笔者看到可可坦然地接受了父母离异的事实,健康地成长,心里感到无比的宽慰。

(二)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离异家庭的孩子她们比一般的孩子更敏感,更脆弱,更容易受伤。为了帮助可可走出心理阴雨天,笔者从来不在班上讲和父母离异有关的话题,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因为“血浓于水”,不管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父母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三)将心比心,用真心唤回信心

青少年时期孩子开始感到困惑,不自信,甚至感到与众不同。根据教育要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走入学生内心,采取与学生面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心理调节技巧。可可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的重视,开始乐意向教师请教生活意见和倾诉心中苦闷。就这样,通过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可可把心中的苦闷说出来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通过老师引导和教育,她跟父母的关系也逐渐融洽。

(四)妙用榜样教育,增强心理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例如利用“学会追求人生的梦想”的主题班会,我因势利导,图文并茂展示人生的价值、人生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可可和同学们一下子就树立了学习的目标,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架建自己的梦想。生活因为有了追求而日子充实,可可的精神面貌现在好多了。

四、个案辅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