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洋 字数:6982 点击:

[摘要]中职公共艺术类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职作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通过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开展,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热情是中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对中职如何开展公共艺术类课程做出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中职;公共艺术类课程;教育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培养机制也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企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培育具备现代文化素质的优秀劳动力,既是市场上对中等职业人才的普遍需要,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培育他们的职业情感与工作价值观,积极适应时代,创新美好未来,这也是社会给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

公共艺术课,是以学生参加艺术学习、欣赏艺术、实施艺术过程为主要途径与方法,同时兼顾各种艺术类型与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是高职学校开展美育、进行专业艺术技术能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主要部分。公共艺术类课程是中等职业高校学生必修课的一种公共基础课。通过艺术欣赏与艺术实践课程,让他们熟悉并掌握各个艺术门类的知识、技术与方法,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意识形态与道德观,提高艺术能力和文化自信,充实他们的人文素养与艺术能力,训练他们的艺术欣赏技能,提升他们的艺术品味与美学素质,从而促进他们职业发展素质、创新和协作能力的全面培育。

一、中职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主管部门和某些院校对艺术教学管理工作缺乏统筹规划与科学管理

部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并不够重视公共艺术审美教育。公共艺术审美教育项目在教学管理上讲,必须由本校的公共艺术基础教学部统一策划进行。在学科设置上,有的院校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以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必修课,反而要艺术类老师分别提出可以开展的公共艺术美学项目,具体的课程安排则由本校教务主管部门实施。而这种典型的多部门组织、在具体实施上又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有些开的必修课没有学生选择;而过多人选的必修课的超额学员,则被动散落在他们自身无法选择的其它选修课中。这些状况也导致了学生想学的选择不到,选得较多的科目的教师教学责任则严格浓度超标,而最后的结果则是孩子和老师都有意见。

(二)学生缺乏参与学习公共艺术课的热情,存在为学分而学的情况

由于公共教育培训主要是职业院校的非专业类培训科目,艺术类的课程通常要求学生积极地行动。许多学生不善于主动表达,在教学交流与提问的环节,出现了部分学生“保持沉默,目无表情”的现象。一些缺乏艺术专长的学生担忧如果自己学得不好会遭到其他同学取笑,有部分学生甚至因此出现排斥的情况。部分教师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未能就此做出相应改变,没有维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无法引导学生在教育观念上更加注重艺术科目的内容,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无法激发学生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的条件下,普通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引起课堂气氛的尴尬,以及他们内在的抵抗心理。

由于教学资源、师资分配等问题,目前学生面对公共艺术类课程存在“为学分而学”的情况。缺乏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难以转变视角,难以实现转“主动”为“被动”的教学视角,做不到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难以达成引导他们建立具有独特性的欣赏体验和表达方式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艺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缺乏好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中职的公共艺术教学必须面对所有在校学生,所以带有“公共性”的特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现了针对学习者的教育结构、提供富有艺术特点的教学环境,并力求开阔学习者的艺术眼界与美学水平,以促使学习者充分、平衡的健康发展。目前中等职业院校内的情况是学生艺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对公共美术课堂实施基础教育课程的同时,教师需要更好的课程模式,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并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程度来进行课程难点的选择。也可在保障全体学生复习进度的同时,适当地对基础知识水平不好的学生实施课下或通过网络等通讯方式的指导,以力争在最好的时候把大部分学生的艺术素质都培养到同一水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