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美娣 字数:6503 点击:

[摘要]歌唱是以人声为媒介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歌唱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阐述笔者在歌唱教学中激发学生歌唱兴趣、掌握科学歌唱方法、歌唱情感表现和创新、合理评价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出核心素养背景下歌唱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高中音乐;核心素养;歌唱教学

美国音乐家罗斯说过:“学唱歌不仅能通过呼吸促进身体健康,还能够通过情感的放松和随之而来的愉悦促进精神健康。”高中生学业压力较大,而歌唱能给他们身心带来非常好的帮助。笔者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歌唱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进行探讨,并提出个人浅薄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歌唱兴趣

由陈建平教授编著的《新课标新视野》一书中,对歌唱课程的定位是这样描述的:“高中《歌唱》课不是声乐课,也不是唱歌课。目的是激发和提高学生歌唱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声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和体验声音美、享受和创造声音美。”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歌唱的兴趣和愿望,是我们歌唱教学首要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人从学情分析,创新教学模式;歌曲的感性聆听、理性分析两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一)学情分析,创新教学模式

学情分析有助于我们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解决问题。首先,高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嗓音条件趋于成熟稳定,个性化要求比较高,爱听爱唱流行歌曲,不一定能轻易接受教材上的选曲和唱法。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歌唱的兴趣和愿望?笔者认为老师的范唱是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如笔者在单元《歌唱的奥妙》的第一节歌唱教学中,以教师演唱教材第一首欣赏与感知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情景创设导入。当欣赏教师的演唱时,学生们都赞叹不已且眼里充满了对教师的崇拜。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如果想要唱得像老师一样,就要扎扎实实地学习歌唱的方法,引入教学内容。教师的表演,虽然没有视频歌唱家演唱完美,但是更能直观地让学生体验歌声的魅力且观察到歌唱的动作等。同时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激发学生歌唱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其次,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科学的歌唱方法。分析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对于打开牙关、提笑肌这些歌唱状态可能不习惯,还可能出现气息控制能力不够好;只用口腔歌唱,不能充分运用头腔、胸腔;音域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不能较好运用混声歌唱,真声或假声过多;歌唱一字多音的歌词时候,节奏和音准不准确、含糊;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把握不准等。如果我们单一地向学生讲歌唱状态、呼吸和共鸣等歌唱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难理解且枯燥。而如果我们善于结合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向学生展现人体共鸣系统等抽象的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易于理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歌唱教学的兴趣。

(二)感性聆听,理性分析

审美感知是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审美活动在听觉体验和艺术表现中进行。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聆听,不仅仅是听,应该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听。首先,笔者在学生聆听前,给学生问题引导,让学生有方向性去聆听。在歌唱教学聆听环节中,笔者较常设计的问题是“你认为歌曲是表达怎样的情感”。这是一个很普通却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其重要性表现在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他们歌唱这首作品的情感表现。同时也是学情反馈,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能大致了解,学生初次聆听有怎样的感受。其次,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能专注地听,不轻易打断学生完整聆听歌曲。

文化理解也是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创作背景和歌曲音乐要素的分析,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如在单元设计《歌唱的奥妙》中,笔者以四首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为主线,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音乐要素分析,进行歌唱教学。通过单元学习,学生能清晰地了解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同时能轻松归纳总结艺术歌曲特点。

二、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歌唱方法

(一)理论学习结合观察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歌唱是来自于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模仿本能”。歌唱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相互依存,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歌唱家和老师的示范,学习歌唱的状态、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基本要素理论知识,并体验其中的歌唱方法的动作。这一教学环节,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师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对其指导。笔者认为,重视在歌唱教学中教师的示范的重要性,融合科学的歌唱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歌唱教学效果。

(二)体验、实践——演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