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辉 字数:6311 点击:

[摘要]“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迎来了新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中的教育指向——立德树人,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交流,科学指导学生成长。本文结合政策保障,谈谈如何推进家校社协同交流。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庭教育;家校社协同

“双减”政策对教育的指向是提高育人质量,是党中央作出的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家庭、学校、政府环环相扣,互相补充,才能达成最佳的教育状态。要着重强调“立德树人”,明确“树何人”“为谁树人”的问题,深入剖析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机制可以引导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家校社协同交流的基础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父母双职工的就业,孩子从小由老人代为养育,两代人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许多家庭都在孩子成长教育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一代人的方法才对孩子最有利等诸多问题困惑着广大家长。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后衍生出不少难以修正的问题,教育矛盾凸显。

自“双减”政策颁布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了更明晰的方向——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基于这样一种共识,学校更要成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纽带,为家庭教育不得法的家长提供教育思路,解决三代人的矛盾;更要为孩子成为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搭建渠道,让他们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道路更为通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兼具稳定平和的情绪、阳光健康的体魄,具有公平正义的价值判断,挖掘自身潜在的储备能量,与家庭交流合作,完善对学生过去与未来的了解,关心培育学生,关注扶持家庭,为更多家庭提供“处理教育问题”的良方。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院创始人乔伊斯·爱泼斯坦在上世纪80年代初和团队规划了一个程序化的研究,用15年时间探索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作用下对学生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指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三要素,在交互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交叠圈”,这个“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大小,就在于重叠影响面积的大小。由此可见完善的家校社合作机制的交叠面越大,对学生产生的正向引导的教育面就越大,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创造了更多可能。

二、家校社协同交流的保障

《家庭教育促进法》与“双减”政策双剑合璧,破除学生背上的一座大山,让学生从繁重的家庭作业中得以解脱,为他们争取到更多可以发展自我的时间和机会。学校和家庭该如何利用好这些“被拯救的时间”呢?根据“双减”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对学生的权益进行保障,对家长、学校、社会等不同群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家长要依法履行职责,明确家庭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同时明确“家庭责任”,以法律来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学校的职责,提出家校协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携手并进,各自履行好职责:保证学生在校以学科教育为主,在家要以生活教育为主,校外要以实践教育为主,构建三权分立、各司其职的教育新格局。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家庭互相配合,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家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各尽其责,发挥教育体系的整合指导性,学校、社会、家庭自上而下,有设计、有指导、有分工,整合专业力量,合作开展服务,拓宽家庭教育服务的类型和范围。利用好不同教育的优势,有机融合三种教育的优势,助力孩子的终身发展。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家庭教育法案》的出台,让家长更加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引导全社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从单一关注学生智力到多维度培养少年儿童,全社会要携手落实政策,和谐家庭关系、家校关系、社会关系,丰富少年儿童多彩的成长世界。

三、家校协同教育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