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欢 字数:4755 点击: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结合最新教材标准实现课程创新,其中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明显发现部分教师仍旧存在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始终站在课堂教学发展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学生当前发展需求,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持续降低。基于此,教师应当主动进行新教学模式创新,围绕数学课堂教学主题利用问题驱动手段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在教师帮助下激发学生潜在能力,推进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问题驱动;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教材标准及内容的更新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环境,其中教师结合数学课堂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发现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在尚未掌握数学理论的基础上难以跟随教师引导展开试题分析,学生实践经验减少,逻辑思维发展缓慢无法及时适应新教材环境。基于此为带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主动围绕课程主题利用问题设计实现教学驱动,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激发学生潜在能力,高效课堂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带来更多教学优势。

一、利用问题驱动手段活跃教学氛围,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结合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展开分析,教师明显发现课程编排后难度有所提升,,部分逻辑思维能力水平低下的学生难以跟随教师节奏实现个人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主动利用问题驱动手段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问题互动活跃教学氛围,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促进数学课堂的快速发展。

举例,教师在进行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教材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课的教学时,首先,为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利用温故知新的手段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主动围绕课程主题进行问题设计实现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展现本节课堂主线。例如教师出示图片询问学生:“1-10之间的偶数有哪些?我们中学高一三班的学生总数?”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集合和元素所代表的含义,其中教师利用问题驱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忆,后期学生能够主动跟随教师引导展开新知识探究。其次,教师利用实数之间相等关系、大小关系让学生猜测集合间的各种关系,学生根据图1.2-1能够得出集合A与集合B属于包含关系,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初步理解关系、真子集、空集所表达的含义。最后,教师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探究分析实现教学驱动,例如在P8中让学生判断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让学生讲述下理由,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可以发现3不是8的约数,所以集合A不是集合B的子集,在问题带领下课堂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围绕课堂主题利用生活教学手段,搭建家庭与课堂的沟通桥梁

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部分教师对于数学课堂教育工作的开展缺少正确理解,教师认为严格按照教材标准制定计划突出课堂教学重难点即可,教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需求间接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为减少课堂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应当主动围绕课堂主题利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搭建家庭与课堂间的沟通桥梁,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素材,利用问题驱动手段增加学生知识理解。

举例,教师在进行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A版)教材第八章 立体几何初步“8.1 基本立体图形”一课的教学时,首先,教师围绕生活实际展开问题设计实现教学驱动,例如询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都有哪些?”学生回忆生活当中的立体图形,其中魔方为正方体,可乐易拉罐为圆柱体,圣诞帽子为圆锥体,厨房柜子为长方体,篮球为圆体等等,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增加师生互动频率,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其次,教师准备生活素材带领学生剖析其结构了解内部特征,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了解到立体图形每个面均为平面图形,且都是平面多边形,其中纸杯、腰鼓、篮球围成它们的面不全是平面图形,还包括曲面,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展开分析,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准确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组成结构。

三、新课标背景下利用问题驱动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标背景下教材内容的更新给予教师自主创新的机会,其中教师为保证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主动结合教材内容利用问题驱动手段实现教学模式创新,通过问题设计增加学生互动频率,提升学生数学自信心,在教学中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抗拒心理,在问题驱动过程中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课堂重难点内容,实现自身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