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袁信文 字数:4341 点击:

    【摘要】从长远的角度分析,生涯规划需要持久的创造力进行支撑,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困难,使学生的兴趣、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达到创新性的发展,进而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参照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与特点,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关于生涯规划的创造兴趣、情绪与意志,有利于强化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心理素质,进而达到生涯规划指导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情境创设

    相关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教师应立足教育发展,科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具备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客观而言,问题与危机是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常客,,教师不可能永远保护学生,只能通过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相关技能,而情境创设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会和学习,利用各种心理斗争、情绪体验在多样鼓励、带领、激发下不断提高学生面对苦难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生成动力

    (一)倾听心声,关注身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聆听同伴的心声,通过意识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这一现象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实际需要,进而激发自身关于生涯规划的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就“不完美的我”展开思考,并把自己在意的、不满意的部分记录下来,以匿名方式收集上来进行随机发放。经过分析得知,多为学生对自己外貌的不满意,比起客观的外貌更让人深思的是其背后的沮丧与难过,其中汇集了大量对自我的消极评价。通过分享阅读,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没必要的”“可改变的”,由此可见,学生的热心肠能够激发其创造力。

    (二)组织竞赛,突破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关于生涯规划的创造兴趣,保障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尝试突破固定思维,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例如,在改编版的“极速六十秒”游戏活动中,对学生的推理能力、文化常识、默契合作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刚开始,每个小组的得分都很低,逐渐学生都发现老方法不管用了;为了提高名次、增加分数,学生纷纷探索新颖的方法,希望能够在小组乱斗中杀出重围;就这样,伴随着小组之间的较量,小组内部的力量开始凝结,组员们斗志昂扬、积极进取,成功的果实变得唾手可得,学生克服苦难的信心与决心也被加强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绪,提高效率

    (一)宣泄情绪,修炼品质

    负面情绪无法压制,只能宣泄,为了让其“宣泄有道”,教师可以采用关爱的方法,通过个体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培养学生主动认识、尊重、关心和负责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关于生涯规划创造力的应用、发挥。在让学生通过书面方式记录自己的负面情绪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苹果公司的logo,并让学生思考其内在关联,鼓励学生赋予其积极诠释,刷新学生对负面评价的解读。例如,有学生说,每个人对美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觉得苹果logo不好看,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成为国家大品牌,同理,你觉得自己的某一个方面不好看,它也不影响其他同学喜欢你,比起外在的标准,内在的品质显然更加重要。在重新赋义的过程中,学生开始直面内心的负面情绪,并在你来我往的疏导中合理宣泄情绪,关爱把大家真正团结了起来,关于生涯规划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聚集团队,推动激情

    有效的生涯规划需要激情,而激情的迸发需要一个契机,为此,教师可将团队的智慧聚合起来,通过激发学生关于生涯规划的激情提高学生的规划效率。例如,在“竞争中合作”这一内容指导中,为了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激情状态,教师可以对小组口号、奖惩制度、游戏难度进行调控,促使学生打破限制,找到通关方法。第一轮游戏后,得分最低的小组被惩罚,其他小组与学生的竞争欲望迅速得到强化,在复盘时更加投入,开始寻求新出路,如派间谍打探消息;第二轮游戏后,得分最低的小组被惩罚,有效的出路被争相模仿,为了获胜,大家开始另辟蹊径,如建立联盟;在这种情况下,落单的小组格外仿徨,开始尝试新的“小九九”。如此一来,通关方法不断升级,学生的认知不断被打破,关于创造、规划的激情越来越高。

    三、创设情境激发意志,增强韧性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韧性,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只有这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学生才能冷静应对,进而彰显自己的人格韧性。仍以学生个体认为的“缺陷”为素材,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逃避和退缩的冲动,教师请学生对同学的“缺陷”进行积极赋义,以此冲击学生的内心,通过教师的指导将他人的积极赋义转变为自己的积极赋义,进而激励学生迎难而上,克服逃避和退缩的惯性,开始选择改变、战胜自己,进而打破自己设定的牢笼,提高自身意志的自制性、果断性、顽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