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颖芳 字数:2573 点击:

【摘要】新课程改革深度推进背景下,应该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育,使学生拥有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品格与能力。小学语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期能够助益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高效推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法创新;核心素养

引言:

课改的目的在于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里增强文化自信、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切实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

(一)夯实语文基础,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把基础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环境相结合,让学生用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的趋势。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或其他教学资源并完成课前预习、合作探索课堂学习与课后拓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小学语文学习基础,进而能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2]。

(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为了以后更加有效率的学习,提高核心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知识的接受度。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上课是教师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而学生则由老师牵着鼻子按事先安排好的路径行走,课堂上不能“节外生枝”。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智慧的开启者、和谐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例如,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文,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两个问题:那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这种变化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认真地阅读、批划、体会,然后与同桌在一起进行互相交流和分享,最后让同学们把自己学习的感受在全班进行展示,大家互相学习,思维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具体事例、环境描写来表现小男孩一天中心情的变化。这些结论的得出是学生们通过读书、通过互相学习、交流感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节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好的问题设置。教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巧妙预设一定的问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抛出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同时,适时、巧妙设疑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多地调动已学知识去探索、发现更多新知识。

例如《将相和》一文,故事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有位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渑池之会是秦国和赵国打平手还是赵国胜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讨论,学生能从乐器本身、出场人物级别、敌我力量悬殊、谈判的主客场四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得出赵国以弱胜强的结论。这样的问题设置巧在来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让学生结合文本及已有的阅读基础,分析问题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加强创新性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智力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深入感悟来增强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文学形象进行鉴赏,分析语言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为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应该讲究语文教学创新,放飞学生的思想,不可限定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想象力,利用想象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

例如,教师在讲解《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该节课是利用生动有趣的对话,使学生明确故事的含义,看故事时需要站得高、看得远,不可将自己的眼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在创新性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讲解文章生词生字、寓言故事内容以及故事含义,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文章的续写,文章以“小鸟也笑了,,说‘……,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结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角度进行续写,每个学生的角度不同,一些学生续写中指出青蛙不愿意改变现状,直到生命终止也没有跳出井口,而另一部分学生续写中指出青蛙听从小鸟的意见,最终跳出井口,看到另一方天地。在学生续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规定方向,使学生进行自由的发挥,更好地发散思维。

(四)挖掘情感元素,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下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情感以及德育元素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免学生出现思想偏差以及行为问题,形成规范性的行为准则,全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以及道德境界。

教师要善于挖掘充满正能量的典型事例,将其灵活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典型人物身上汲取品德力量。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典型的道德品质素材,规范学生的行为,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养成勤俭节约、尊敬师长的优良品质。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典型故事,都是很好的道德品质素材,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将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结束语

总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吃透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内涵,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将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淑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家长,2021(35):109-110.

[2]吴小龙.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J].生活教育,2021(1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