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瑀欢 字数:4548 点击:

摘 要:“爱V不V”是一个容易因分词错误而产生理解偏差的结构。本文基于学界现有研究,梳理了关于“爱V不V”的形成来源 、构式义、切分韵律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教学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爱V不V;构式

随着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在线聊天的形式为汉语口头表达书面化提供了机会。对于留学生来说,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在线聊天,不仅降低了对其听力的要求,也为其在说话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说话者的紧张与焦虑随之降低。但较之于面对面交际可以使用表情、语气或者手势等辅助交际,以汉字形式进行聊天更多的是靠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汉语的书写形式是由一个个汉字呈线性铺展开来,分词断句是其理解的第一步。

“爱V不V”即是一个容易因分词错误而产生理解偏差的结构。因为对于留学生来说,“V不V”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组合,有一定的熟悉度,所以当遇见“爱V不V”结构时,留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将“爱V不V”理解为“爱”+“V不V”,从而将其理解为一个问句,并以“V”或者“不V”作答。

1 “爱V不V”的形成与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爱V不V”结构作出的解释是:分别用在同一个动词前面,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含不满情绪,如“爱管不管”“爱说不说”“爱来不来”。而“爱理不理”被列为一个词项,词义为:像是理睬又不理睬,形容对人冷淡、怠慢。《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爱V不V”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含有不满情绪。

“爱”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等多个义项,但却没有“随便”“ 不满”的意思,由此,我们得知,“爱V不V”结构的意思并不是其组成成分义的简单相加,其“听凭选择”和“不满”的语用信息无法从其成分推导出来。虽然只有“爱理不理”作为一个词被词典收入,但实际上生活中,口语常用到的表达中,是有大量的V可以进入“爱V不V”结构的,V的改变不会影响“爱V不V”结构的整体意义,因而我们可以将“爱V 不V”视作一个结构框架、一个构式来对待。

对于“爱V不V”的形成,大多数学者如武柏索等(1988)、迟永长(1995)和江蓝生(2007)都持相似观点,认为“爱V不V”应该是从“爱V就V,不爱V就不要V”紧缩而来的。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简短的语言表达更能在高效率的当今社会受到推崇,“爱V 不V”正是迎合了这种从简高效心理的产物,由双重复句紧缩成四字格结构,达到言简义丰、以简驭繁的表达效果。

莫邵绚(2015)指出“一些语言构式在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经历了由组合结构向凝固结构的演变。演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组合结构凝固为固定结构;另一种是组合结构经过词汇化成词。”[1]基于此类观点,有学者认为,“爱V不V”是由“爱(想)V就V,不爱(不想)V就不要V”紧缩凝固而成的固定结构。而“爱理不理”作为一种高频使用的“爱V不V”组合,已经词汇化成词。

关于“爱V不V”结构的意义,许维翰(1982)认为是“听凭、听便”的意思;吕叔湘(1980)、武柏索等(1988)、迟永长(1995)认为该式在表达“听凭”、“任凭”语义的同时附带了说话者的不满情绪;刘承峰(2004)则认为其本质语义是表达了说话者的蔑视;李文浩(2009)“爱V不V”构式表达“听凭选择”的语义和“不满”的感情色彩;李燕燕(2010)根据语料将“爱V不V”结构所体现的语义分为四种:1、不关心、不在乎、不注重2、主语无意识、模糊的神态3、对对方的蔑视、不满情绪4、因不满而对对方施加压力;[2] 高华清(2015)认为该结构表示随便义,但具体有没有“不满”的语气,受说话语气的影响。

关于“爱V不V”是如何产生超出其构成成分义的探索,高华清(2015)认为“爱V不V”结构表现出的如带有主观情态的随便、无所谓、不关心、不在乎等意义是由其整体整合而产生的整体意义,是该构式的浮现意义。而刘承峰(2004)则认为“爱V不V”结构所蕴含的“随便”“无所谓”等语义是“爱”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语义变体,是“爱”的临时变体表现了说话者对动作“V”发生与否的不在乎以及对对方行为的蔑视。

2 “爱V 不V”的韵律问题

“爱V不V”是紧缩而成的四字格结构,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不再明晰,但仍可以切分,不同的切分方法对该结构的理解也会产生影响。

对于一个四字格结构的韵律切分,一般说来应有三种切分法,所以“爱V不V”有三种切分结果,即“爱|V不V”“ 爱V|不V”“ 爱V不|V”。 “爱V不”明显不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所以将其首先可以排除。学界关于“爱V不V”切分的问题,主要是前两种切分法存在分歧,初次接触该结构的留学生往往倾向于“ 爱V不|V”,而大多数母语者倾向于“ 爱V|不V”。

选择“爱V|不V”切分法的人对于该结构的分层也是有分歧的,我们很难对紧缩之后的“爱V不V”作出唯一的结构切分。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认为“爱V”和“不V”是联合关系,表示选择语义关系,是听话者可以“V”或者“不V”的意思;其二是认为“爱V”是来源于双重复句中前半段的假设部分“如果爱V”的紧缩,“不V”来源于后半段假设的结果部分“就不V”的紧缩。

第一种看法是根据结构“爱V不V”外显的选择性关系得出的,因为当说话人不含“不满”“蔑视”或“不在乎”等语义时,动作发出者可以V也可以不V,确实是一种明显的选择关系。第二种看法是认为“爱V不V”是一种截搭,双重复句中各取一段重新凝缩而成,这样的缩减方法既包含了选择关系,也包含了假设关系,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语义,也体现了汉语语言结构匀称、对称的特点。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 “爱V|不V”切分是不合理的。如刘承峰(2004)提出了“爱|V不V”的切分方法。第一,他认为“ 爱V|不V”中,“V”和“不V”构成转折关系,在语义上是矛盾的;第二,他通过“爱V不V”中的“V不V”和独立使用的“V不V”进行平行变换后指出了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关系,进而得出了“爱|V不V”切分法具有正确性的结论。

首先,“V”和“不V”是紧缩而来的两个成分,二者直接的矛盾关系只是属于紧缩结构表层的。就深层来看,它们源于双重复句中的不同层次,并没有造成现实的矛盾。其次,紧缩结构中的“V不V”和独立使用的“V不V”具有平行变换关系只能说明能进入“V不V”结构的动词也能进入“爱V不V”。二者只能算是同形成分,其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因而他的平行变换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等价变换。

由此看来,尽管“爱V|不V”的切分方法对于原双重复句是如何紧缩而成存在分歧,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整个构式的意义,这种切分方法较之于“爱|V不V”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爱V 不V”的教学建议与启示

(一)“爱V 不V”的教学建议。刘承峰(2004)认为,“爱V不V”结构所蕴含的“随便”“无所谓”等语义是“爱”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语义变体,而“爱”本身并没有这种意义,如果只是将其作为临时语义变体,将整个构式的浮现意义归于其组成成分“爱”的临时变体,这样既没有给予构式正确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该结构的真正内涵。

“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整体意义不仅包含了原式“如果爱(想)V,就V;如果不爱(不想)V,就不要V”中的选择和假设义,还有其自身的浮现义,常常有“无所谓”“不满”的意思,其组成部分的意义不足以推导出整个构式的意义,因而在语言教学中,应把它视作一个框架、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要树立构式意识。虽然教学语法要求从简,学生不必了解构式起源、构式构成等要素,但教师只有做到“深入”才能实现“浅出”。因此,教师要掌握理解紧缩构式的来源、理解其整体意义,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指导。

其次,学生要学习构式的组成规则和构式意义。掌握语言规则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前提。作为一个构式、一个框架,学生必须学习什么样的词能进入该构式,什么样的词不能进入。

最后,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灵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在掌握了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语言运用的学习。由于“爱V不V”原式只是单纯的“假设”和“选择”义,因而它的情感意义是中性的。当“爱V不V”在一定语境中不能还原为原式时,那一定是其浮现意义在起作用,一定是包含了“不满”“无所谓”等情绪在其中。表达情感的不用也决定了使用对象的区别,因此学生掌握了构式“爱V不V”的能产规则还不算完全掌握了该构式,必须要能恰当、灵活、准确地使用该构式才算是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爱V 不V”的教学启示。语境和语气都能帮我们准确把握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当我们脱离一定语境、从书面文字来看的话,将构式“爱V不V”与原式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整个构式的浮现意义。

A这是份新工作,你如果爱干就干,如果不爱干就不干。

a这是份新工作,你爱干不干。

B杰克对露西说:“明天班上组织爬山,如果你想参加,就去报名,如果不想参加,就不用报名了。”

b: 杰克对露西说:“明天班上组织爬山,想参加就去报名,你爱去不去。”

通过A、a、B、b例句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A句中的“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句式根据说话人的态度,既可能承载“不满意情绪”,也可能不承载这种信息,而b句中的“爱V不V”句式则毫无疑问地承载着“不满意”信息。后者较之于前者,“爱V不V”格式的确更具冷漠、不悦的感情,情感态度更加鲜明。

但“爱V不V”有时也并不一定表达不满情绪:

A:爱要不要,反正这个礼物我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此情景下,是要强调二者感情深厚,鼓励对方收下礼物,绝非不悦、不满。可见,语气也是影响构式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尽管“爱V不V”表示什么情绪是受语气影响的,但鉴于其常常表示“不满”“无所谓”等意义,所以该结构的使用对象应是关系较好的、友人、同辈人之间。对关系陌生或者年纪稍长、地位较高的人来说,听起来会有种不礼貌、不客气的感觉,应尽量避免使用。

注释

[1]莫邵绚“爱V不V的”的构式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1):p53.

[2]李燕燕 刘业强.“爱V不V”结构和“爱V没V”结构的语义区分分析[J].语文学科,2010,(14):p33~p34.

参考文献

[1]高华清.构式语法视阈下“爱V不V”构式的探析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开风景教育学院学报,2015,(3).

[2]郭圣林.“爱V不V”句式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9,(1).

[3]李卫中. 析“爱A不A”固定格式_[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4).

[4]李文浩.“爱V不V”的构式分析[J].现代外语(季刊),2009,(3).

[5]刘承峰.“爱V不V”结构的语义分析[J]. 汉语学习,2004,,(2).

[6]沈彩云.“爱V不V”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易磊.“爱V不V”结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