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把人的自我产生归结于精神创造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进行批判,以实践为切入点,用历史的、实践的观点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对人与自然以及人的主体性的错误理解,在继承其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自然观;批判;继承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批判以往旧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在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将自然由自在转变为自为的过程。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吸收其合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实践特征的马克思人化自然观。
1 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自然观基本思想探究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论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概念、特性包含着合理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绝对理念”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中,针对的是自然的发展即以逻辑理念为外在形式的自然,是“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而不是以具体的自然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1.1 面对自然本源的关系问题
在黑格尔哲学中,认为“绝对理念”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世界是通过“绝对理念”产生的。但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认为事物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并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其哲学体系虽属唯心主义范畴,但在解释事物的发展状态和运动过程中坚持的是客观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自然观认为自然是“自我意识”在思维与存在上的辩证统一。“自然是作为它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既然理念现在是作为它自身的否定的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它对自身是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仅仅相对于这种理念(和这种理念的主观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同时指出自然是精神的本质,精神“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自然在理念中自在地是神圣的,它的存在并不符合于它的概念;自然宁可说是未经解决的矛盾。它的特性是被设定的存在,是否定的东西……是理念的表现。”显然,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在其本质上是属于理念性的,是理念的外化形式,是理的异化。
黑格尔自然观在面对自然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的问题上,强调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且辩证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是得出它的另一阶段的最切近的真理。”由此便指出自然界内部各阶段相互作用产生的必然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前提,因而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自然观指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表现或派生物,“绝对理念”作为永恒存在的物质,在规定自然本质属性的同时,又根据自我意识产生其他有限物质,这些有限物质的阶段性和有限性组合共同构成物质世界,而最终一切的衍生物质又返回“绝对理念”,只有在“绝对理念”中才能保持“绝对理念”产生的物质的自我形态。自然作为一种外在形态的“外在性”特征,是相对于“绝对理念”的外在形式而言,自然界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绝对理念”以否定之否定的自身无意识形态存在。这种外在性特征“只有在精神领域里的那些变化之中,才有新的东西发生。”
1.2 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黑格尔自然观在强调世界本源即“绝对理念”的同时把人作为其中派生物的最高形式。然而在面对自然的起源和进程的问题时,黑格尔又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一切自然之外的物质归结于自然,再通过自然的外在变化形式把人之外的东西归结于人,黑格尔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自然解释为人的精神的外化形式,只有人才能认识将自身外化为自然的“绝对理念”。同时黑格尔指出人作为最高形式的存在物,通过自为自然的实践活动,复现自我,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及实践性,将自然人化。
黑格尔自然观认为人的实践态度及理论态度是“自然的实践态度是由利己的欲望决定的、需求所企及的,是为我们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话毁灭它”,“我们把事物变成一种主观的东西,为我们所创造的东西,属于我们的东西,而且变成我们作为人所特有的东西,因为自然事物并不思考,也决不会表象或思想”。黑格尔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自然的积极作用,但把自然理解为人的附属物质。黑格尔自然观将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认为人通过劳动实现自然人化,也就是说,黑格尔自然观中人化自然认识是一种理念化的自然,是抽象化的自然观。
2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自然观的批判与继承
马克思在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针对“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将自然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为抽象性的自然历史观持批判态度。
2.1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自然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针对黑格尔世界的本源即“绝对理念”的哲学思想,指出“这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概念而已,他重新把自然界分解为这些抽象概念。因此,他对自然界的直观不过是他把对自然界的直观加以抽象化的确证行动,不过是他有意识地重复的他的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马克思认为“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无,是证明自己为无的无,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意义。”抽象的自然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感性自然的反映。
马克思针对黑格尔将抽象的自然认为是“自然界的思想物”观点,认为抽象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将自然作为对象,针对的是现实的自然,并非抽象是自然,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黑格尔将自然作为抽象的、自为的精神产生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割离,并把考察自然的辩证思维归结于人的理念作用。马克思对此持批判态度,认为人作用于客观世界,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实践劳动将自然作为实践对象。黑格尔在考察自然时,只从主观方面去直观自然,忽视了自然的客观真实性。
2.2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自然观的继承
黑格尔哲学体系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融合在一起,在强调“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的同时又指出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又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然而黑格尔在试图揭示事物之间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关系的时候,又将这一内在关系归结为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而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归根到底又是由“绝对理念”产生,人仅仅只是“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工具,人本身作为类的存在物,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实践性在黑格尔自然观中被精神化。所以,其思辨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虽然是从主观方面认识自然,却又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从而不自觉的“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到达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自然观认为自然是精神作用产生的结果,并指出构成自然及自然运动变化的是“这一阶段好像会从另一阶段自然地产生出来,相反地,它是在内在的、构成自然的根据的理念里产生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自然观错误的认为自然的运动变化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将人作为精神产生的最高级形式,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思想也归结为精神作用的结果。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继承了其优秀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在指出自然及人的产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上,提出人的抽象性劳动的概念,认为人通过劳动可以作用于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马克思以此为基础,提出人通过直观自然,作用于自然的感性活动原则,并将人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作为其人化自然观逻辑的起点,指出“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臣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而这种唯物主义就是指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及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把自然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考察对象,这是对人的劳动及劳动的对象化的肯定和继承。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哲学的基础上,继承了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既包含唯物主义性质又囊括有辩证思想性质的人化自然观,并阐述了自然社会产生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的实践活动、自然的运动变化过程去解释自然的本源及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实践特征。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自然哲学中将“绝对理念”作为世界的本原,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主体性特征都是“绝对理念”都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的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其自然观中的辩证法思想,为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黑格尔.自然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9.
[8]黑格尔. 自然哲学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19—20.
[9]黑格尔. 自然哲学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4—25.
[10]黑格尔. 自然哲学.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28.
[11]黑格尔. 自然哲学.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6.
[12]黑格尔. 自然哲学.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0.
[13]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117.
[14]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118.
[1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56—57.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 人民出版社. 1995. 220.
[17]黑格尔. 自然哲学. [M]. 商务印书馆. 1980. 28.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人民出版社. 1972. 24.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159—160.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5—126.
相关推荐
[陈晨]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视阈下生态补偿研究
[胡慧华] 探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问题
[王永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
[黄楚晴] 论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鲁泽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