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虹霞 字数:5511 点击:

摘要:“订单式”培养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根据“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通过调查研究对“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订单式”培养

1 “订单式”培养兴起的背景

伴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曾经“火爆”计算机专业随着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计算机人才已经在就业市场上明显的出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在这样的条件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如何从办学角度增加学生的竞争优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签订用工合同,并利用双方资源在技术、设备、师资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计算机专业不断发展和更新所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学校对于市场人才需求变化把握的准确滞后的问题,使得学校能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不断的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来,和学校一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这样就符合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定位---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2 “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在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通过走访几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订单班级,发现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将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设置的盲从性

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有些学校为了迎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企业只要需要计算机方面的订单班级,学校就马上开设相关方面的专业。有时候几个月就匆忙组建一个专业。从教师到学校的实训设备都非常的缺乏,一味的追随企业和市场的步伐,但是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偏难,没有具体针对某一个行业和岗位群的基础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没有以适度和够用为原则,而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近两年比较热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楼宇智能化方向)就开设了电子电工技术基础、数字电路、建筑概论、建筑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AutoCAD建筑电气识图与制图、检测技术、网络基础、交换与无线技术、网络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营销技巧与案例等课程,有些课程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太深、太难。这样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岗位的需求脱节。

同时存在实践教学课程的缺乏的问题,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不紧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并不等同于上机操作,没有像企业一样组建团队,实施项目化的实践教学。这样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这样的课程体系就有悖于“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的初衷。

2.3 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当前“订单式”培养的专任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弱的问题,教授的仅限于书本知识,而且大多数教师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岗位,对企业的需求根本不熟悉,所以这种培养模式对于专任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而对于企业派驻学校的兼职教师而言,他们长期工作在企业生产的一线,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如何将他们的经验有效的讲授给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能力也是很高的要求。

3 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思考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走访在高职教育战线工作的老师、领导和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最后归纳出以下几点解决的策略,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3.1 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建议

1.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目前摆在很多高职院校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合格的、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现在的“订单”班的学生依然很难做到和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特别是对于发展和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学校对于市场的反应经常滞后于企业的需求,这样就导致了对于“订单”培养学校一头热,而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但是要想学校对于企业,对于市场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有个迅速而清晰的定位,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需要国家除了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以外,还要在人力方面加大投入,政策方面加以保障。

国家除了在宏观上对职业教育的方向、人才需求的类型等做出一些战略决策,还应建立健全的各个行业的职教机构,长期对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专业、深入和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起到沟通、协调和融合的作用。比如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就有500人的专业队伍,长年深入基层,在全国采集企业技术的进展情况,研究职业教育的应对方法,每年更新调整一次职业培训名录向全国发布。我国实施“订单”教育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市场的发展有个相对全面的把握,这样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才不会盲目,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2.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订单式”培养模式应该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度。大部分企业不肯对学校人才培养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硬件进行投资,对人才培养计划和技术创新也缺乏应有的支持。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又缺乏国家的投入,而计算机专业教学所需的常规设备又比较昂贵,而且更新速度又很快,这就是一笔很大的资金。而校内的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每年这些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是一笔较大的开资。国家应该颁布一些法律、法令,出台激励企业资助职业教育的机制,从税收等方面对参与的企业进行优惠,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比如德国“双元制”中企业所起到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学校,学生培训经费的80%都是企业开支。法国于1925年颁布《徒工税法》,规定所有工商业主都必须缴纳职工工资额2%作为徒工税,用于职业培训,而如果提供足够职业训练岗位的工商业主就可免除缴纳徒工税。

所以,我国现阶段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可借鉴这一做法,政府对参与订单培养的企业可以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对学校进行投资和提供设备、场地。让企业意识到“订单式”培养对于企业来讲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才是最大的收益者。让企业积极参与到订单培养的每个环节,和学校一同制定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教学计划;企业的技术工人深入到学校的实践课堂,为学生带去最先进的、最实用的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

3.2 对学校层面的具体操作的建议

1.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课程,通过课程来实施教育的目标。所以在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企业的需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等。特别计算机专业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发展。

首先,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以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为标尺,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行业、企业参与到制定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的贴近企业的需求。

其次,推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所谓“宽基础”,是指所教学的内容并不针对一个专业,而是集合了某个专业职业群体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专业一般素质的培养。“活模块”面对职业群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职业的实际需要,针对一个个具体能力、技能或知识,形成一个个内容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和标准,可以灵活组合模块。特别是计算机专业,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非常实用。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分支越来越细化,,但专业的基础知识课程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只是专业的课程各有不同。据调查,一般企业、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相关技术、常用软硬件安装与故障排除的通用技术。网站管理人员最好也能做一些数据库开发及办公自动化应用工作以及简单的数据库管理、平面设计等工作。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人员除了掌握计算机维修技术之外,还应具备局域网组建、小型网站建立与维护等能力。生产线用人大多侧重于具备硬件应用或电子类、自动控制类操作技能的工人。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先夯实专业基础的知识,然后再细分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进修和转岗。

最后,开设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要求,让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有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减少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感。对于订单班的学生还可以在校期间让学生适量地了解订单企业的背景、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等,增强学生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对学生以后很快的适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老师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是目前最主要的授课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用于以技能培养为主,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应该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而面对以技能性培养为主的计算机类的职业教育更要把学生的“学”放在一个主体的地位,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次,深化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要利用多媒体、背投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设备完善的实训中心,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计算机专业的订单教学必须要引入企业的一些项目,让学生在仿真的场景中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教学的目标。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的高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订单式”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总体说来源单一,大多数是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职业学校任教,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企业业实践经验。因此造成了他们在给学生讲课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首先,要健全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体系,有计划的轮流抽调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将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信息和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技术水平。

然后,积极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可带来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且聘请兼职教师也可缓解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技能提高。

4.紧贴岗位要求的教材编写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材的内容要与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紧密联系。首先,对于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原则,将理论融合到实际操作的范例中去。教材的内容上要随着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计算机专业必须要及时更新内容,所学的技术要随着企业的需求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其次,加大实践教材的开发力度。要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岗位的要求,与项目需求紧密相连开发有效的实践教材。实践教材在内容上要与专业理论课衔接和照应。

最后,鼓励教师和企业多沟通,请教行业专业人士,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发校内自编教材、讲义。

5.“订单”之后的追踪

为了提高“订单”培养模式的质量,学校要重视对订单班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工作。

首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者对学生和企业进行电话访谈等形式,了解订单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了解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到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和对学校教学的满意程度,了解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

然后总结出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校企双方合作成功的经验,同时发现毕业生就业后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适应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从而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进而满足实际需求,增强订单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最后,对于不能胜任企业需求的同学,可以再给他们一次重新回学校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何广文.订单教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朱慕菊、刘周,《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6

[3]蒋乃平等.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机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4]孙俊台《现代职教呼唤“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5]张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6(6).

[6]徐盈群.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7]吴颖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再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8]徐冬鸣.关于“订单式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