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芸,管庆江,潘 字数:2571 点击:

摘 要: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科研竞赛项目较多、科研成果较易呈现是理工类院系的主要特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院学生的发展。但现实中存在方法不当、效果不明显的现象。本文根据理工科学院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试图以科研创新工作为抓手,建立常效激励机制,从而为理工科院系实现科研能力整合和提升、促进学院学风建设提供新举措。

关键词:常效激励;理工科;学风建设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成果的大学,也难称之为一流大学。

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的掌握者、运用者和创造者,其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集中表现。随着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等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如何发挥理工类院系独特的专业优势,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来,如何强化学院科技创新孵化功能,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如何激励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成为高校理工类院系抓好学风建设的重要方法之一。

2 高校理工科院系科研创新工作现状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9年下半年,在团中央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1所高校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迈向比较系统的轨道。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加高校283个,从祖国大陆延伸到港澳台甚至国外大学生团体,已经形成了全国、省(市)、学校三级赛事。同时,也涌现出其它形式的创新科技活动。比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都设有资助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简称“SRTP”计划。浙江大学每年投入SRTP项目的经费高达20万~50万元,每年立项1000个左右;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逐步把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即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研训练的学分才能毕业。

这些活动成为评估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推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断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环节上不断进行局部调整,以达到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发展、培养科研人才的效果。但在事实中,我们也越来越发现,培养理工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整体学风的建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经采用的一些方法效果并不明显。本论文针对理工科院系的专业特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通过建立常效激励机制,推动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从而带动学院学风建设,试图为理工科院系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3 措施与办法

针对理工类院系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科研竞赛项目较多、科研成果较易呈现等现实要求,建立一个以统一的管理组织、统一的科技实验平台、统一有序的科技训练体系成为当前各高校增强科研工作的新平台,也成为理工类院系实现科研能力整合和提升、促进学院学风建设的新举措。

其中,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辅导员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施教者之一,只有掌握激励学生的方法,使激励“常效化”,引导学生热爱科研、保持对科研的动力,才能指引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成功,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好、创新意识强的最终目标。

实施“常效激励”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学院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学生科研助理,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并通过评估学生担任科研助理过程中的工作情况,,给予评奖评优的优先权。如在综合测评中,统一加能力分,考核优秀的学生科研助理可以较其他学生多加10分。若连续两年考核优秀者,学院酌情给予奖励,并授予“优秀学生科研之星”的荣誉称号。

(二)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评优的一个指标等。学院设立科研导师,明确科研导师职责,并根据导师的实际工作情况,从科研态度、科研工作量、科研绩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议并作出鉴定,对优秀者给予工作量、奖金等奖励,并授予“优秀科研导师”荣誉称号。

(三)日常交流中激励机制的创建。辅导员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通过教师的体态、手势、表情、语言等,向学生传递参加科研项目的优势。尤其要重视的是教师面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所作出的应激反应,教师对生成性问题的把握与处理。善于抓住细节是激励教育的起点。

(四)制订相关的表扬制度。对表现优秀、进步明显的学生,采取月月评的方法。激励学生每月保持进取的动力。

4 创意与成效

本文从理工科学院科研课题项目多、专业性强和拥有相关专业实验室支撑等实际出发,提出学生科研激励“常效化”,将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激励大学生主动从事科研工作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与学院教师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和提升理工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目标。此方法与理工科学院特点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也易于组建以指导老师参加和多名学生为主的科技创新团队,极大的保障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出成绩和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理工类学院的学风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鸣.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科研平台的建设[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2013/06.

[2] 韩涛.加快高校学生工作科研化进程的思考[J]科技信息·265.

[3] 王海燕.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本科生抓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论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