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373 点击: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每一个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学生的发展不仅是要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也要使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道德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小学英语作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学科,在德育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让知识传递,我们让方法延续,我们让求知的学风洒满校园。可是我们反思,这,就够了吗?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们要传授知识与方法,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现在我们更要注重育人,即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简而言之就是注重学生的德育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朱永新在新教育中也提出了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对此,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个老师责无旁贷的工作。英语作为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情感渗透的原因
  1.《课标》的总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2011版的《英语课程标准》 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要“通过英语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的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也就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品德风范。这方方面面的都需要英语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德育教育。
  2.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尚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现在网络媒体发达,孩子获取一些负能量的来源多,再加上这个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强,喜欢人云亦云,稍有不慎就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和渗透,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品质。
  3.学生的家庭环境特点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区,周边工厂林立,这使得我校的学生有95%属于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的父母上班时间长,有些家长甚至晚上下班回来孩子已经上床睡觉了。这样的一个环境,就让父母疏忽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忽略了对孩子负面道德品质的纠正与引导。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深感德育教育对于这样的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情感渗透的途径
  1.利用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感染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德育教育中,我觉得身教比言传更具有感染力,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榜样作用。我们首先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然后在课堂上以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孩子,以德育人,以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孩子,使他们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每一次的表扬“Well done, Excellent, Great…”,每一个鼓励“Try again next time, you can do it”等等,都是对学生自信心很好的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挖掘英语文本中的德育情感线,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载体,教材中的文本是我们进行德育渗透的来源,我们在解读文本知识方面的目标时,也应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爱国主义情感、遵纪守法、文明礼仪习惯、良好的意志、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格等等。这样的渗透能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塑造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深刻分析教材,要有敏锐的思维,获取相关的德育因素,从而能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的、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
  3.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备课时,挖掘了文本中的德育因素,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渗透,使学生与文本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作用于自己的意识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德育的某些方便获得升华或者得以实践,教师就需要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们也应避免重复的机械作业,设计有效的、开放性的、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多元作业。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立足文本,从文本中挖掘相关的德育因素进行渗透,切忌生搬硬套。
  2.德育渗透要有计划性,但又要尽量不突出德育的痕迹,让德育渗透在自然地教学过程中进行。
  3.分清主次,不要喧宾夺主。英语课堂中的教学重点是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德育情感渗透应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延伸出来,不可占据大部分时间。
  4.注意语言的组织修饰,在德育渗透时教师应充满热情,以情动人,用和风细雨般的柔情感染孩子,增强德育的效果。
  形成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它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教师的不断的德育渗透和情感感化,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体验,真正实现教师的责任: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