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惊宇 刘莉 字数:2859 点击:

【摘要】站在大思政课程的角度,以融合的方式实施学科育人:整合学科内容,在教学中“融通式”育人;统整校园活动,在参与中“沉浸式”育人;利用家庭共育,在亲情中“自主式”育人;挖掘社会资源,在实践中“探究式”育人,能够有效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2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基于此,站在大思政课程的角度,以融合的方式实施学科育人:整合学科内容,在教学中“融通式”育人;统整校园活动,在参与中“沉浸式”育人;利用家庭共育,在亲情中“自主式”育人;挖掘社会资源,在实践中“探究式”育人,能够有效地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核心素养。

一、整合学科内容,在教学中“融通式”育人

(一)在内容上融合丰富。新课标教学建议要求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语文学科中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数学学科中的中外数学家、数学成就等,艺术学科中的红色歌曲等等,融合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丰富了内容,拓展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二)在形式上融接激趣。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将其他学科中的“儿歌创作、书信、绘画、统计、手工、游戏”等学科特色形式,移植融接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增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新颖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如:《校园生活真快乐》教学时,将要遵守的规则创编成儿歌等等。

(三)在情感上融化升华。将学科资源恰当地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道德认识,还能升华道德情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圆明园的诉说》时,出示和观看了圆明园被破坏前后的图片和视频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的文本片断,学生自然生成了惊叹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成就和惋惜中华艺术损失的悲愤情感。

二、统整校园活动,在参与中“沉浸式”育人

(一)在活动中认知育人。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任务单与校内大型活动结合起来,如学校的艺术课程活动周上,布置“你在艺术课程活动周中能了解到哪些中华传统艺术?”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活动,活动后“扎染”“清花瓷”“节气”“脸谱”等中华传统文化就深刻地印记在学生心灵里了,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传统艺术认知。

(二)在活动中感悟育人。以撰写心得体会、进行主题辩论等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思考,能够提升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如在“红岩魂”主题课程中,学生观看《长津湖》《狙击手》等爱国电影课程后,“活动中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传承这些精神?”等任务单,可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活动中实践育人。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与日常“红领巾监督岗”“光盘行动志愿者”“争当每周最美星少年”等德育实践岗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和品格的提升。如经常让学生多次自主全程组织“班级乒乓球联赛”“校园规划师设计大赛”等大型活动后,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分享组织感悟时,学生汇报的就是“团结协作”“遵守规则”“服务大局”等能力素养。

三、利用家庭共育,在亲情中“自主式”育人

(一)在亲情中涵养品德。在《我爱我家》《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父母分担》等主题单元中,通过访谈、表演、交流、体验等作业任务形式,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家人巨大的辛劳付出,对自己成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等,由此产生“我要感恩和回报家人”的愿望。以三八节、父亲节、敬老节,以及清明、中秋、春节和家人生日等“情感”节点,引导学生表达感恩,浓郁了家人之间的血脉亲情,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体贴家人的优秀品德。

(二)在亲情中锤炼技能。布置家庭生活中的自主实践作业,让学生在亲情的陪伴和鼓励,会更加乐意和主动地尝试各种生活技能。如:设计个人房间整理30天打卡活动、亲子体育作业、个人劳动技能大赛、厨艺嘉年华等等实践作业,学生既锻炼了生活技能,也培养了“为父母分忧、承担家庭责任”的责任意识。

(三)在亲情中健康人格。家庭是学生最温暖的港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如,让学生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大胆地挑战厨艺、购物、运动等方面的“第一次”;“我是家庭乖宝贝”活动,培养礼仪、学习、锻炼、劳动、自理、作息等个人良好习惯;“成长悄悄话”亲子交流活动,培养正确的沟通方法、控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等等。

四、挖掘社会资源,在实践中“探究式”育人

(一)对话时空传承文化。以课题研究、打造特色课程等形式,挖掘整合了笔者区内的刘伯承、邓小平、贺龙故居,王朴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卢作孚故居、张自忠烈士陵园、雅舍等抗战文化,“王烧白”“静观花木”“三圣大鼓”等非遗文化,依托家乡优秀文化资源,或是开展研学,或是引入课堂,较好地培育了学生从小铭记乡情乡音、继承革命精神的良好素养。

(二)关注变化认同发展。家乡的发展变化就是祖国繁荣富强的缩影。将大磨滩湿地公园、黛湖公园、竹溪河公园、蔡家五彩滨江公园等“新生态”,水土、蔡家、童家溪的“新三桥”,金刚碑古镇、正码头夜市、水土、蔡家等“新城区”,东升村、台农园、西山环线等“新农村”,都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探究家乡变化中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好政策,增强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三)探究热点锻炼担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切实地融入了嘉陵江、缙云山等家乡绿水清山的环保探究,探索有效的自然资源保护举措;与小区物业公司、周边环卫站共同开展垃圾分类研究,提出学生自己的环保建议;与重庆市戒毒康复所、西山坪强制戒毒隔离所等开展校地共建,引导孩子们从小思考如何识毒、拒毒等;以及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服务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力。

融合是思政课的主题与潮流,站在大思政课程的角度,有效地融合利用学科教学、校园活动、家庭环境、社会实践方面的资源,既落实了新课标理念,又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和途径,提升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思想性、综合性和实效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2]张宝花.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初探[J].新课程,2020(34):64.

[3]马盛秋.家校合作,让生活化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家长,2020(28):77+79.

[4]韩丽.学科融合 实践贯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教育,2021(45):51-52.

周惊宇,重庆市北碚区金兴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刘莉,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