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098 点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合作交流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商务型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不断扩大,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恰恰是商务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交际技能。目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教育,因此,课程设置是否能满足学生主体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研究以需求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与采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学生需求角度探讨跨文化课程的设置以了解学生的需求现状。这有助于从课程设置方面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给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学生需求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一、引言
  在全球日渐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政治经济等方面交流日益加强。外交活动、跨国企业、国际贸易往来、商务洽谈等国际间活动日趋频繁使得国家,社会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特别是高层次的复合型商务外语交流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成为商务英语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许多学者都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下过定义,虽然没有一个定义被普遍接受,但是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和所提理论概括都承认“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1.需求分析的定义和分类。需求分析是制定外语教学政策的前提也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基础。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学的对象,学生需求的分析应得到重视。虽然教育界普遍认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主体教学思想,但在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需求分析时,教育界以往的做法往往是“自上而下”式的分析调查,多以专家教授的意见为准,缺乏直接针对学习者的“自下而上”的实证调查作为需求分析的客观依据。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已对需求分析的理论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探讨,产生了诸多不同“需求”定义和分类。
  Berwick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識需求。前者为教育者以别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立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本人的需求或愿望。Hutchinson& Water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尽管需求分析存在众多的理论,但是不同的需求理论适用的领域和主体是不同的。本文的研究主体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研究对象是跨文化交际课程,从学习者入手分析才能得出最具实际的结论,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在开展学习者需求分析和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从满足学生打基础方面的需求逐步过渡到开发潜能的需求,并确定各层次需求的重点。束定芳(2004) 将需求分析分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大类。本研究认为将Hutchinson& Water分类中的学习需求与束定芳分类中的个人需求相结合更能突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因为这样既显示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又符合为教学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的要求。
  2.课程研究现状。课程学习是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学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课程设置的问题。如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提出了课程设置的目标性、系统性、国际化和实践性原则,为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提供思路;史兴松从社会需求角度指出,外语教学大纲与教材中应该系统安排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和课程以同步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前人的研究集中在从总体上分析课程设置与需求分析的关系或只是简单地阐述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中的意义,没有从某一方面的相关课程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探讨。本文将对某大学商英专业的学生展开研究调查,真实反映出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从而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其他高校课程设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本研究将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商英专业学生的需求,了解现行商英课程设置能否满足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建议,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2.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某大学商英专业大三及大四的学生。本研究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2)课程设置比例的合理性;(3)满足学生需求的可行性意见。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各三名大三和大四学生将被随机抽取进行访谈。访谈以一对一音频录音的形式进行,每位被访者的访谈时间大约为15分钟。问卷调查只是客观地了解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而访谈可更深入地了解被访者的想法。
  3.调查数据与分析。
  (1)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共95.9%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英专业学生是重要的,其中认为非常重要占65.1%。由此看来,绝大多数的同学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英专业学生的重要性。169位调查对象中,分别有109人和59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基本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都觉得自己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被访者中认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优秀或者非常优秀的仅占7.1%和5.3%。这说明小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意。为了解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本文采用访谈的方法进行进一步探讨。被访者对于 “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基本相同,他们都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概括而言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2:“我觉得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文化和语言上的不同。”学生4:“跨文化就是两种或多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6:“在我看来,就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跨越不同类型,民族还有其他国家方面的一些文化,更加包容学习吸收好处的方向来对待这些不同的文化。”
  (2)课程设置比例的合理性。对本专业开设课程整体满意度来看,16.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这表明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关于本专业课程设置在各年级分布合理性来看,有57.4%的同学认为商英专业课程设置在各年级分布不合理。这说明了学生对各个年级的课程分布不是很满意。跨文化相关课程所占比例合理性的情况也不太理想,虽然有超过56%的人认为跨文化相关课程比较合理,但是也有22.5%的人对此表示不合理。为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合理性的看法,本文采用访谈的方法进行进一步探讨。学生3在采访中表示这三门课程(中西文化对比,英美概况,英美文学)放在大三这个阶段不合理。这个同学认为跨文化课程有着引导作用,在大一或大二入门的时候就开设这门课,可以提前了解跨文化的相关知识。由此可知,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在年级分布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其他受访者也持相似观点。例如,学生1认为,跨文化相关课程放在大三或大四开设会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学生3在采访中认为“有必要增加课程”。她希望增加一些与商英专业相关的商务课程。因此,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仅依靠目前的课程设置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