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655 点击:

作者:张祯珍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涵义,分析了我国英语专业批判性阅读现状,继而提出将批判性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并通过教学案例,在引入话题,课堂教学和课后强化三方面着重探讨了如何将英语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教学有效结合。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张祯珍(1985-),女,硕士,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批判性思维研究开始在西方盛行,受到西方学者的普遍重视。他们认为“劳动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要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新一代社会劳动者的批判性思维”。21世纪的经济竞争特点是在交际中竞争。外语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而作为交际者的外语人才必将成为竞争中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本质也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根本。无批判,不创新。批判性思维也成为当前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批判性思维定义概述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最早是由美国学者John Dewey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1987年,Ennis给出一个很简明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指为了决定什么可信所进行的合理、深入的思考。Richard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灵巧地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估由观察、实验、推理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导信念和行动”。
  国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罗清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何云峰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既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问的过程,对别人的观点要持怀疑态度,同时又要通过提问而产生自己的新观点。王习胜教授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合理地评判某种信念和行为的思维。
  概括而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要求学习者能够利用知识技能及认知能力去对现象及问题进行理解、分析、推理、评判等,且这一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加以培养的。
  三、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1.我国英语专业批判性阅读现状及分析。胡文仲,孙有中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維能力很弱”。黄源深教授曾提出,外语系的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的现象,即:“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 。而在11年后,他再次强调,要根治英语学生“思辨缺席”的顽症,是需要动大手术的。
  的却如此,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绝大部分仍在使用传统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语言知识和进行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教学重点仍旧放在教授学生词汇、语法、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等方面,以及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上。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把重点放在逐字逐句讲解和赏析,且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进行,整过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则是无条件的接收教师所灌输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信息未加任何的分析、质疑、推断和评判,也未能对教师的分析讲解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重语言技能而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不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和发展。
  许多学者也对这一现象表现出极大的担忧。何其莘等指出:“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对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 。文秋芳等曾通过实验对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比较,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时思维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学生。
  2.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策略。刘伟,,郭云海认为,批判性阅读是指读者在理解作者提供的信息和事实之外,对文本进行高层次的理解,即区分事实与观点,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推导出言外之意,并通过评判得出自己新的观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能单纯被动的接受文本,要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探索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世界,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分析、推理,最终做出自己的评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思维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进行转变,在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采用提问、讨论、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做出分析和推理,并给出评判,一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实施中,以现代大学英语5 (杨立民主编)第三课“Goods move. People move. Ideas move. And Culture change.” 为例,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引入话题。在导读阶段,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作者—Erla Zwingle;主题—全球化的本质是相互联系;体裁—议论文;结构—十二部分;写作特点—对比,并基本解决了生词及语言难点问题。
  (2)阅读教学。整个课堂学习过程,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及相关的背景知识。首先以组为单位对作者进行介绍(presentation),之后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议:What is globalization? Can you name some examples of globalization? Does the author think that globalization is the thing completely new to mankind? Why? How did globalization develop through time? Do you agree with author that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globalization depends on where they live and how much money they have? Does the author agree with the opponents or the proponents? Why? And what is your view? 随后组织学生思考,进行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换想法,每组安排学生代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判、点评。如,学生在讨论中提到:KFC and McDonald are two typical examples of globalization on food…/ we are learning English here is the right example of globalization…/globalizat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brought us both chances and challenges…/brought us conveniences…/it promotes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brought people closer…/chat with foreign friends through the internet…/enjoy the benefit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 and reject the negativity of it… 这种互动、批判式的阅读理解使学生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并为后文的学习做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