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468 点击:

作者:薛晓梅
  【摘要】本提案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有效模仿练习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推广,从而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第一外语)口语的能力。通过对第二语言、口语、第二语言口语能力的定义、组成部分、习得过程、使用模式的文献归纳回顾,在第二语言口语习得过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二语口语习得过程中熟悉度(familiarity)、计划性(planning)、多次重复(repetition)对二语口语能力提高产生影响的实证研究理论,考虑学校第二语言口语教学的实际情境,提出一套以有效模仿为基本理念、配套多样口语模仿教学方式的口语课程设计方案,以提高学生第二语言(第一外语)口语能力。
  【关键词】模仿;第二语言;外语;口语;提高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rogram proposal is to enhance students’ oral second language competence via a series of effective imitation practice. Reviewing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of second language, oral repertoires and oral second language competence, based on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of ora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roposal advocates an instructional program to develop students’ oral second language competence. With supports of second language processing researches, inspired by related theories of familiarity, planning and repetition, the basic concept of this instructional program is effective imitation.
  【Key words】imitation; 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oral repertoires; enhance
  【作者简介】薛晓梅,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国际高中。
  一、文献综述
  广义上,第二语言通常是指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母语)后习得的第二种任何语系的语言;具体地看,第二语言则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由于来自教育、就业等基本目的需求,该语言在该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第二语言具体指,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母语)后习得的第二种额外的语言,并且,第二语言的使用者因所处的生活工作及学习环境需要,经常使用第二语言、或因官方要求,因此,他们可以接近母语水平地使用第二语言 (Saville-Troike, 2012)。
  对于第一语言的习得及其口语形成过程学术界已有诸多研究。Chomsky (Chomsky, 1968)的普遍语法假说阐述道:人类具有习得语言的先天模块来帮助其习得母语。Lenneberg (Lenneberg, 1967)提出“关键期假说”,认为,通常两岁到青春期阶段为人类习得母语的关键期。Levelt (Levelt, 1989)提出关于第一語言(母语)口语产出过程的假说模型——说话者的口语表达是一个呈现自己意图的过程。在接受到对话者的讯息后,说话者进行过滤(monitoring),对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后储存在记忆中,接着形成过程(formulation)出现,即寻找适合的语言来表达,最后通过发音(articulation)来口头表达出来,这个过程还需要说话者相关的背景知识。这一假说模型给予第二语言(第一外语)口语学习带来启示,即,从语音到人际交往沟通的语篇等口语能力的八个层面,说话者均需要综合发展提升,同时,需要放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运用发展,来锻炼说话者选择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怎样说,以及自我修正的能力 (Bygate&Samuda, 2005)。
  母语口语的习得对于第二语言(第一外语)的口语习得有重要意义。AuSubel (Ausubel, 1968)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所有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的习得上。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利用已有的第一语言认知规律和模式,来帮助学习第二语言;而负迁移是指受第一语言认知规律和模式的干扰,或者错误套用第一语言的规律和模式,导致第二语言的习得受负面影响。比如,学习者将和第一语言相近的交际类型和篇章模式技巧迁移到第二语言口语输出表达中来 (Bongaerts&Poulisse, 1989)。
  对于第二语言口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Schimidt和Frota (Schmidt &Frota, 1986)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形成语篇能力的观点概念(conceptualization)方面是具备一定能力的,需要在形成(formulation)和发音(articulation)两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而Dakin (1973)提出,具体的微观情境(macro-context)以及同时注重语篇能力、发音、形成的培养和发展,都有助于第二语言口语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项目设计
  1.为什么。模仿对于人类第一语言(母语)的习得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类在学习中具有“迁移”的能力,因此,将学习第一语言时模仿的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的习得中来,对于第二语言(第一外语)的习得显得十分有意义。
  目前,模仿练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是否有用,研究者们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研究者认为,模仿练习对于儿童的词汇、语音、语法学习都有积极作用,,并且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慢慢习得以上三方面的语言组成部分的 (Reger, 1986);儿童能够在交谈中利用重复来刺激对方更多的交谈 (Elizabeth & John, 1983);重复、模仿和常规地练习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学会在适当场合中使用相关的语言框架模式、词汇、发音,有助于其语言的发展 (Perez-Pereira, 1994);在不是十分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模仿对于语言学习者有积极作用,因其可以使用从模仿中习得的语言形式 (Lahey, Launer, & Schiff-Myers, 1983);模仿的痕迹在语言习得者的讲话中无所不在,并且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逐步习得语法和句法 (Clark, 1997);语言学习者具备突破模仿框架,有创造性地自然地产出话语 (Snow C. E., 1981)。也有学者认为,模仿对于语言习得者在复杂的语言环境的运用效果不大 (Lahey, Launer, & Schiff-Myers, 1983),对语法发展没有作用 (Tager-Flusberg& Calkins, 1990)。